《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关于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扎 实推动全域全方位稳妥有序做好碳达峰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 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 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聚焦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着力将 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 系统性思维、一盘棋谋划,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 和安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和制度创 新为动力,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
2、结构优化为关键,兼顾经济发展、 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注重短期碳达峰与长期碳中和衔接 协调,全省域全方位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走出一条以低水平碳 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确保与全国基本同步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为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奋 力谱写多彩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二)工作原则总体谋划、分类施策。坚持全省一盘棋,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 导小组强化对碳达峰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整体谋划。各市(州)、各领域、 各行业按照全省总体部署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 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把握碳达
3、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 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的深刻影响,寻求实现多重目标 的全局最优解。聚焦碳排放绝对量大、增幅快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 和重点行业,做好存量减碳和增量低碳协同文章。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积极发挥政府推动改革创新的引导作用, 着力破解制约碳达峰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 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加快减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 产品、新设备创新推广应用。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筑牢安全底线红线,坚持先立后破,推动 能源低碳转型平稳
4、过渡,切实保障全省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 工作,积极化解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 降碳。(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 筑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力、钢铁、有色金属、 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适应大规模高比 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以森林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 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5、达到20%左右、力争达 到2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 筑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低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用能行业 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广 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森林和岩溶为主的碳汇能力大幅提升,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 重提高到25%左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65%以上,确保2030年前
6、实现碳达峰目标。二、重点任务将碳达峰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重点实 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绿色低碳提升、城乡建设 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升级、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 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全民绿色低碳、各市(州)梯次有序碳达峰 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妥善处理好能源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的关系, 高水平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1 .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建设布局,推动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合理规模煤电作为基础性安全保障电源。
7、全面 推进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鼓励实施灵活性改造,推动能耗和排放 不达标煤电机组淘汰退出、升级改造或上大压小。优先建设大容 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积极推进66万千瓦高硫无烟煤示 范机组建设,鼓励建设IOO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推动煤电 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 煤,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积极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减 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到2025年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例降至42% 左右,到2030年进一步降低。2 .大力发展新能源。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坚 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依托大型水电站、现有火电厂、投运的风电 场和光伏
8、电站,建设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以及一批风光水火储 一体化项目。推进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光伏与农业种 养殖结合、光伏治理石漠化等。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 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应用。新 增跨省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到2025年光 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100万千瓦、1080万千瓦、 60万千瓦,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到2030年光 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提高到6000万千瓦、1500万 千瓦、80万千瓦以上,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3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
9、推进水电基地建设,加快流域水电机 组扩机,推动已纳入流域规划、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 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对具备条件的小水电 站实施绿色改造,对河流域的相关小水电开展清理整改,探索建立水 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规划新建水库要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配套建设坝后水电站;已建水库和水电站可结合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 造,配套增加生态流量发电装机;原有灌溉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老旧水 库通过改造和调整功能,增设发电装机。到202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 2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提高到2400万千瓦以上。4 .积极安全有序推进核能利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核 能利用,积
10、极推动核能工业供热应用示范,加快推进清洁热能(核能 小堆)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后期开工建设。继续做好沿河 核电项目柏杨坨厂址保护工作,根据国家内陆核电政策,适时加快推 进前期工作。5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合理控制成品油消费,大力推进生物乙醇、 生物甲醇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非常规天然 气勘探开发,推动煤层气产业化基地、页岩气示范区增储上产。构建 气源来源多元、管网布局完善、储气调峰配套、用气结构合理、运行 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优化用气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 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大力推进交通领域天然气替代。 稳妥推进大用户直接交易,优先通过已建管网
11、输送直供气,优先在园 区开展天然气直供试点,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 种能源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 方建设天然气调峰电源及应急电源。到2025年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 达1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提高到150万千瓦以上。6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 系统,增强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 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制定需求侧响应体制机制,引导自备 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 平。落实新能源企业同步
12、配套建设储能设施要求,推动电网更好适应 大规模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积极发 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 合效益。构建常规纯抽蓄、混合式抽蓄和中小型抽蓄多元发展的抽水 蓄能开发格局,十四五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积极开 展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科学布局氢能产业,打造氢能产业 发展核心轴、氢能产业循环经济带和三条旅游一绿色氢途氢能应 用示范专线,开展新型储能、分布式多能联供、大数据中心分布式能 源站、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加快推动氢能在可再 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支持水创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到2025年新
13、型储能装机容量不低于100万千瓦,建成加氢站15座 (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开展可调节负荷资源整合,需求侧具备3% 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提高到400 万千瓦左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加氢站数量 进一步提高,可调节负荷资源进一步整合,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 荷响应能力。(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 费总量,把节能降碳增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 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 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
14、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 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强对新建项目的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 来源审查。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 测系统,推动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 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 健全节能审查闭环管理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节能监察能力 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 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 监察约束力。2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聚焦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实施重 点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 升级
15、改造,推进先进节能绿色技术示范应用提升城市综合能效水平。 以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 加快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有序流动、 高效配置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 立足传统优势行业,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国内先进标准, 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 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争取各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家平均水 平以上。锚定亟待突破的节能降碳卡脖子关键技术,实施重大节 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 应用。3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电
16、机、风机、泵、压缩 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的国家最新能效标准。建立以 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补贴等多 种政策,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鼓励企业加快更新落后低效设备。 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等节能重点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装备 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 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 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4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第五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中 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新型基础设施 空间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 枢纽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力 发展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 发展,重点承接全国范围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算力需求, 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建立数据中心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