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目录、入库申请表、评价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目录、入库申请表、评价细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附件:1.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目录2.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申请表3.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申请汇总表4.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评价细则附件1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目录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类项目和适应气候变化类项目。根据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参考标准入库项目范围及类型的要求进行分类,主要参考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TCSTE0061-20211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ISO14090:2019适应气候变化原则、要求和指南、ISO14091:2021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影响和风险评估指南等文件制定本目录,具体项目分类如下。一、减缓气候变化类一级分类二
2、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1.低碳能源1.1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设与运营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地热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热泵建设和运营、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设施建设和运营。1.2高效储能和能源输送设施建设与运营多能互补工程、高效储能设施、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微电网、天然气输送储运调峰、分布式能源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建设和运营、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等活动。2.低碳工业2.1工业节能通过安装更高能效设备、改变工艺、减少热损失和/
3、或余热余压余能问收利用等方式提高工业用能效率的工业节能改造的活动;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运营改造、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工艺流程优化、系统技术集成应用、能量系统设计与控制优化等技术手段,对工业生产过程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实施协同优化,使生产系统整体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的节能技术改造活动。2.2低碳技术装备制造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力发电、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专用装备制造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达到相应产品能效标准一级能效要求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附件、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机电耦合系统及能量回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装备
4、制造和产业化设施建设运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及其他绿色制造产业。3.低碳农业3.1农业低碳发展农田氧化亚氮减排、保护性耕作固碳、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畜禽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牧草生产固球、渔业综合养殖、林下种养殖业、秸秆能源化利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等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4.低碳建筑及建筑节能4.1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后建筑相关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活动、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活动有关要求;获得有效期内国家相关绿色建筑星级标识(一星及以上)的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营及购置消费,以及改造后达到有效期内国家相关绿色建
5、筑星级标识的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营及购置消费。4.2新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低碳建筑建设和运营;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4.3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包括节能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玻璃、装配式建筑部分部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绿色工业化定制家装等符合相关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的绿色建材制造。5.低碳交通5.1低碳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慢行系统,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共享交通设施,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交通设施,公路甩挂运输系统,货物运输铁路设施等建设运营,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及机场廊桥供电设施,铁路节能环保改造,多式联运交通枢纽建设,绿色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绿色交通工具替代推广等
6、。5.2清洁能源车辆配套设施清洁能源车辆购置,包括天然气、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车辆购置活动;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充换服务设旅,新能源汽车加氢、加气设施等清洁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6.低碳服务6.1低碳服务碳资产交易、节能诊断和评价评估、能源管理及在线监测等低碳节能服务、低碳技术各询与调查等服务。6.2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包括清洁能源、动力电池、储能、氢能、微电网、多能互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6.3低碳供应链服务对生产和流通过程如加工、采购、生产、仓储、包装、使用、消费等进行的低碳服务活动。7.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7.
7、1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施建设和运营将二氧化碳从大气或能源和工业活动中分离出来,加以资源化利用、注入地层封存或注入油敏提高产量等设施建设和运营.7.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备制造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应用、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其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建设所需设备制造。8.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8.1甲烷逃逸排放气体回收利用减少煤炭行业、油气行业甲烷逃逸排放和放空排放的活动,如煤层气抽采利用、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等设施建设和运营活动。8.2生产过程碳减排通过生产工艺改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水泥、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水泥行业通过非碳酸盐原料昔代传统石
8、灰石原料、应用先进的浮法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工行业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气和l三l收六氟化硫等。8.3控制氢氟碳化物工业、商业及居民相关设施中低升温潜势制冷剂昔换或制冷设备改造等消除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活动。8.4固体废弃物管理包括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等:以及农村废旧农膜、灌溉器械、农机具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和水产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等。8.5废水处理包括水污染处理,如城镇和农村污水污泥处理及再生设施建设运营与改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行
9、业水污染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集中治理等。9.生态系统碳汇9.1森林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和可持续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措施,吸收和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活动。9.2其他生态系统碳汇项目以提升草原、湿地、冻土、农田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建设和保护性活动。二、适应气候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1.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1.1完善大气圈观测网络包括大气圈观测系统、气候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以卫星、雷达为主的观测设备和“空天地协同观测技术的应用:基准辐射观测、大气本底观测、臭氧立体观测、温室气体及碳监测等。1.2建设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观测网络包括生态系统观测、人类活动排放观测、下垫面及重
10、要人工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等。2.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2.1提升气候系统监测分析能力包括多圈层多源观测项目、定量化监测项目、区域气候变化监测项目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全过程监测项目等。2.2提高精准预报预测水平包括天气气候-体化数值预报系统、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等项目。2.3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包括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分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灾害预测预警、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项目.3.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辞估3.1提升评估技术水平和基础能力包括建设气候变化数据中心、涵盖多圈层及人类活动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关键气候变最分析、基于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的气
11、候数据采集等项目。3.2加强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重点领域和气候敏感行业定量化、动态化气候变化影响和凤险评估,包括凤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精细化评估,城市和城巾群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等。4.强化综合防灾减灾4.1灾害风险管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及其影响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研究,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研究等。4.2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如常态化灾害隐患排查与周期性综合风险普查、动态风险评估、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等。4.3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包括气候灾害严重地区和灾害
12、风险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区域的综合治理,如优化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用智能化防控技术等。4.4强化应急机制和处置力量建设包括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实现灾害应急响应救援扁平化、防范救援救灾-体化,如加大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综合救援能力等。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5.水资源5.1构建水资源及洪涝干旱灾害智能化监测体系包括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等垂点监测体系建设:国家基本水文站提档升级,新型监测手段的研发推广:数字挛生流域建设,空天地一体化流域全覆盖监测系统建设,冰川、冻土、积雪和水资源涵养区的水文监测体系建设等。5.2推进水资源集约节均利用包括
13、苦咸水淡化处理,雨水收集、处理、利用及其他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等。5.3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和区域供水工程等: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项目建设,如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及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等。5.4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与洪水风险防控体系包括江河湖泊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与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能力建设等。5.5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地下水
14、超采治理,受损河湖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等.6.陆地生态系统6.1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体系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岩溶、冰川、荒漠等综合调查监测,构建植被物候、野生动物及其柄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开展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等调查监测评价;构建高效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等。6.2建立完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监管体系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建设,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林草植物种质资源等.6.3加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包括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幼林抚育、退化次生林修
15、复、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修复;通过对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加强沙区天然植被保护、冰川冻土保护;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6.4提升灾害预警防御与治理能力包括管控野外火源,完善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体系;建立生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站点网络体系,例如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林草火灾、低温冰雪、生物病虫害与生物入侵等灾害治理等。6.5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包括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及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等。6.6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等.一级分类二级分类项目范围类别7.农业与粮食安全7.1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包括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优化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配置等。7.2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建设,灾害诊断技术与标准编制,不同区域、不同灾种和农业物种的减灾预案编制,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农田智能化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