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5440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教师语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节奏优美,读古诗词就像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高级享受。今天我

2、们要学习两首诗坛领袖的诗词,首先让我们猜猜他们是谁。课件展示:论诗五首其二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杜”指的是?学生活动:齐读古诗,猜诗人。教师语言:没错,这里的“李杜”指的就是李白和杜甫。那么对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你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活动:举手发言,补充关于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文学常识。明确(课件展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

3、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摘录重要信息,随后齐读。【设计意图】竞猜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积累,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字音把握节奏教师语言:对两位作者有所了解之后,下面让我们请出今天的主角一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准确地朗读,然后再结合诗歌提示,有节奏地诵读。课件展示:结合注释,明确字音,把握节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活动:结合注解

4、和诗歌提示自由朗诵,然后起立示范朗读。教师提示:重点关注“准确”,“有感情”这一要求可以放在最后,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后再做指导。【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脑海中已经初步已经构建了对诗歌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做了铺垫。译读诗歌,了解内容教师语言:上一环节同学们已经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了,但是还没有读出诗歌的“情味”来,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到诗歌的情感。下面让我们走进文字当中继续品读。环节1:译读诗歌,了解内容课件展示:结合课下注解,以诗人视角,用第一人称描述诗歌内容。提示:(1)充分借鉴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

5、析短文。(2)对必要的字词解释扩展,语言凝练、通顺。学生活动:理解诗歌,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与同桌交流。明确:峨眉山月歌: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我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离你愈远就愈发思念,恋恋不舍随着小舟去向渝州。江南逢李龟年:想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聆听你的乐音。现如今在这风景正一派大好的江南,我竟会在落花时节再遇你这位老相识。品诗析字,把握情感教师语言:刚刚我们了解了两首诗歌的写作内容,那么这两首诗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所写的呢?作者想借助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让我们根据几个问题的讨论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展示:1 .

6、峨眉山月歌中连用5个地名极为独特,请你品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在这里最好能有一幅地形图,表画出五个地方大致的地理位置)2 .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便是“思二诗人所思为何?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逢李龟年中杜甫与李龟年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相见时的场景。4 .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为何强调“落花时节”,“落花”有哪些含义。学生活动:独立自考6-8分钟,随后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明确:L峨眉山月歌中连用5个地名给人造成空间迅速转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5 .诗人所思是他的友人还有

7、他的故乡。内心独白:夜是如此宁静,陪伴我的只有我的影子。亲爱的友人,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对你的思念却越来越浓。我故乡的月啊,今夜只是清冷的半个,过了渝州之后就不知何时再见了!6 .高墙深院却挡不住华丽优美的音乐声,在达官贵人的殿下堂前,衣着光鲜的乐师李龟年正演奏着歌颂太平盛世的乐章,风光无限。杜甫作为当年的名流骚客,在座席间饮酒赏乐,也沉浸在这种富足与喜悦之中,这样的场景常常上演!7 .“落花”有三层含义:第一层,点明了时间,应是江南的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再次与故人重逢;第二层,“落花”寓意着诗人身世之悲;第三层,“落花”还代表着诗人对之前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设计意图】诗歌是高度凝练的

8、语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这一环节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从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目的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把握情感。再读诗歌,当堂背诵教师语言:随着对诗歌文字的深入品析,我们仿佛回到了千年之前,走进了两位诗人的内心。写峨眉山月歌那年,李白二十出头,第一次离开家乡既有不舍又有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写江南逢李龟年时,大唐盛世已经不再,我们仿佛看到两位落魄的故友执手相望,心中是无限悲哀与感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再次朗诵,争取当堂背诵。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揣摩,然后和同桌互读,争取当

9、堂背诵两首诗歌。教师提示: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一句节奏轻快,应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思君不见”一句节奏相对沉缓,体现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的心绪。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是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应明快、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犹如一声沉郁的叹息。【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第一环节的呼应,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通过“读诵-赏析-再读诵”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得到升华。第二课时互动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你还记得自己会背诵的第一首诗是什么吗?它属

10、于什么主题?你知道中国古诗词大概有哪些主题吗?中国古诗词有的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有的以怀古咏史为主题,有的思乡怀人,有的抒发闺怨,还有的记录军旅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属于哪个主题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学习。学生活动:结合注解朗读诗歌。明确:两首诗歌都是描写战地生活的,属于军旅诗。军旅诗指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大致了解诗歌主题即可。对于不同主题的诗歌,教师可以出示示例,以便学生理解。知人论世教师语言:下面让我们先来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请同学们大声朗

11、读课件上的内容,对诗人做简单了解。课件展示:岑参(约715年一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2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之日在凤翔所作。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教师语言:请同学们用“三读法”朗读诗歌:第一遍朗读确定字音和节奏,第二遍朗读争取流利准确,第三遍结合注解,争取读懂文意。课件展示:三读:第一读,读准字音和节

12、奏;第二读,流利准确;第三读,读懂文意。教师提示:关于“强”的读音。教师出示“强”在字典中的解释,指导学生根据诗文的意思确定读音。在诗文中“强”做“勉强”讲,故这里应读作三声uqing,0明确诗意(课件展示):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品读诗歌,体悟诗情教师语言: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在不同诗人笔下,菊花拥有不同的姿态。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岑参笔下的“故园菊工课件展示:结合诗歌,发挥想象,描绘岑参笔下的“故园菊,示例:战火纷飞的长安故园四处断壁残垣,饿殍遍野,虽是金秋时节,但是家乡却没有一丝生机

13、。突然,诗人仿佛看到一抹淡雅的黄,那是一丛菊花在战地傲然开放,她是如此弱小又如此倔强,仿佛在哀诉又仿佛在期盼些什么教师语言:古人历来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请你结合具体文字体会岑参登高时的心情。课件展示:结合具体文字体会岑参登高时的心情。明确:“强欲登高去”的“强”,和“无人送酒来”的典故,充分体现出诗人心中的惆怅、凄凉和孤独。但是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伤感中走了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一一它们在沦陷的都城,虽然没有人欣赏,但是也一定不负秋阳,竞相绽放。作者的心情由最初的悲切转为对故乡的思念,对战地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教师总结:最后让我们来通过诗的题目总结。(课件展示:行

14、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军旅之中,诗人度过了一个别样的重阳节。他笔下那一株菊不再是我们寻常巷陌见到的菊花,也不单单诉说着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它承载着的是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更有诗人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让我们饱含深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学生活动:背诵诗歌。【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把握意象-体会情感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诗文当中去。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往往是学生理解诗歌的难点,所以这个环节设计了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故园菊”的意象,同时整体把握了诗人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知人论世课件展示:李益(约750年一约830年),字君虞,祖籍凉州

15、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教师语言: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而夜上受降城闻笛又一向被认为是李益七绝中的最佳之作。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朗读诗歌,寻诗中画教师语言:首先请同学们按照之前介绍的“三读法”朗读诗歌,理解诗意。课件展示:三读:第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第二读,流利准确;第三读,读懂文意。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大致了解文意,随后个别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语言: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样是一幅“边塞月夜图下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首诗设计插图,描绘诗中的画面。课件展示:发挥想象,为这首诗设计插图,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随后展示。明确: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不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教师总结: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