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汇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4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汇总1 .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2 .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用于血浆临床化学、免疫学及凝血功能检测等。3 .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4 .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当血浆中某些原因,如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时,可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减弱红细胞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而互相连接如缗钱状,常见于MMo5 .Hayem液:是传统的红细胞稀释液,组成成分为NaCLNa2SO4和HgCI2,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增强红细胞悬浮性和防腐。6
2、 .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等。7 .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8 .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9 .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10 .嗜碱性点彩红细
3、胞:指在Wright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有铅、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11 .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12 .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13 .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内尚荐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14 .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
4、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又称反应性淋巴细胞15 .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16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17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核右移。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18 .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称为毒性颗粒,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被认为是特殊颗粒生成受阻或发生变性所致。19 .棒状小体:
5、在Wright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m,一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它只出现在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20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可能是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的结果。21 .血小板卫星现象:是指血小板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血小板卫星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22 .血细胞直方图: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电阻抗法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能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
6、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这些用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细胞直方图。23 .VCS技术:包括应用电阻抗原理测量细胞体积(VOIUme,V)技术、应用电导性(COndUCtiVity,。测量细胞内部结构技术及接收每一个细胞经激光源照射后产生的不同角度的光散射(SCatter,S)技术。24 .临床可报告参数:是指经国家认可或美国FDA批准可用于临床报告的血液分析仪参数,如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及有核红细胞计数、未成熟粒细胞计数等。25 .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常采用
7、RDW-CV和RDW-SD表示。其与MCV结合,有助于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26 .携带污染指由测量系统将一个检测样品反应携带到另一个检验样品反应的分析物不连续的量,由此错误地影响了另一个检测样品的表现量。27 .精密度:又称为重复性,是指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对同一被测物进行连续测量所得结果间的一致程度,以变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28准确度指单次检测结果与参考值间的一致程度以误差作为评价指标,用相对偏差表示。29 .空白检测限:血液学中的空白限通常被称为本底,是由于试剂或电子噪音所致,表现为检测出假性的标本成分。30 .可比性:指使用不同的检测程序测定某种分析物获得的检测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间的差
8、异不超过规定的可接受标准时,可认为结果具有可比性。31 .血型: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体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表达了产生抗原抗体的遗传特征。狭义的概念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32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其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与临床输血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33 .交又配血:是输血前必做的红细胞血型系统配合性试验,主要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包括主侧和次侧配合试验。34 .血型物质在体液和分泌物中出现的与其红细胞ABO血型同型的物质,多为半抗原。35 .天然抗体: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刺激产生,以
9、gM为主,为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与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36 .血型亚型: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37 .餐后尿:餐后尿是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此时段的尿标本有利于病理性尿胆原、尿糖和尿蛋白的检出。38 .中段尿:清洁外尿道口后,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段的尿液,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段的尿液,T殳用于细菌培养。39 .24小时尿:第一天早晨8时排空膀胱,弃去此次尿液,收集至次日早晨8时的全部尿液,适用于尿化学成分的定量。40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食及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通常晨尿在膀胱中的存留时间达68小时,各种
10、成分较浓缩,已达检测或培养所需浓度。可用于肾脏浓缩功能的评价、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以及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检查。41 .肉眼血尿:尿液肉眼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42 .少尿:少尿是指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0.8mkg)或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o43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o44 .无尿:12小时无尿或尿量或少于100ml24h45 .尿比重:指尿液在4。C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46 .蛋白尿: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IoOmg/L,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47 .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z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48 .碱潮:是指进餐后,因胃黏膜分泌盐酸以助消化,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使肾小管的泌H+作用减低和Q-重吸收作用增高,导致尿PH呈一过性增高的现象。49 .尿PH:是反映肾脏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指标,用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50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过,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