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精准备课】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精准备课】2019选择性必修2).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二单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2 .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3 .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4 .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般方法。【教学重难点】1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3 .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2、课件、学案、投影仪等。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新课讲授】一、生态脆弱区(板书)1.概念(板书)【思考】生态脆弱区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老师】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分布:分布在干
3、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问题】读图,生态脆弱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教师】表现: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图片中所展示的环境问题都属于哪类?【老师】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是指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思考】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图中,A、B、C、D、E、F分布是什么类型的环境问题?【教师】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区
4、、青藏高原及东部沿海水路交接地区。2.喀斯特地貌(板书)【思考】(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3)喀斯特地貌有什么样的危害?【教师】指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问题】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是什么?【教师】特征: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下水埋藏深。【思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教师】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地形:多陡坡,土层薄;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
5、被。【问题】喀斯特地貌给当地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教师】危害: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老师】接下里我们学习另一个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一一北方农牧交错带。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板书)【问题】什么是农牧交错带【教师】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变化现象: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思考】L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阅读课本p24页回答问题。【老师】图上给出了
6、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汉、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也就是说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位置及特点【问题】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老师】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范围: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特点:大致和40Omm等降水量线重合,东部宽西部窄。【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成因:40OnI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受传统方式的影响,
7、古长城一线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此地是农民牧民的混居地,受传统农业方式的影响。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流沙泛滥,风沙掩埋农田等问题。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板书)【合作探究】根据鄂尔多斯市降水量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我们来看左边的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平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到30天。这个区域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
8、,极易遭受大风侵蚀。再来看这几幅降水相关的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地处在年降水量200mm和40Onim的边界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概括总结:自然原因(1)多大风天气;(2)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教师】年平均降水量400亳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亳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一、自然
9、原因1、多大风天气;2、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板书)【问题】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教师】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接近强大的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受亚洲高压影响且地面植被少,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思考】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春季气温回升,鄂尔多斯高原大风天数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一一30天。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阅读】降水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且由于农作物长势差,对土康保护作用弱,一遇大风、
10、暴雨,易加重土堞侵蚀。为了维持生计而增加作物产量,人们进一步扩大讲地面积,期望来年降水多,农作物产量高。这样,使得农耕区逐渐向西、向北扩展。由于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开垦后土堞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土地不断退化。二、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2、过度放牧(板书)【教师】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也会造成土地退化【活动】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
11、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1 .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早与半干旱、热带沙谟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C以上,甚至达到33C,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
12、热条件所决定的。2 .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图2.15自给性游牧业与商品性定居牧业的不同特点将传统的首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者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面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据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方,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 .2
13、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图示明显地描给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思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板书)【问题】土地退化的治理原则有哪些?【老师】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1 .优化土地利用
14、结构(板书)【老师】草地退化严重地区要植树造林,也就是利用生物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再比如采用草方格沙障进行固沙,这就属于工程措施治理土地退化。概括来说就是构筑防护体系。2 .构筑防护体系(板书)【老师】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3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板书)通过图片可知,山羊属于杂食性牲畜,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是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概括归纳: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4 .调整牲畜结构
15、和数量(板书)【老师】人为原因从根本上来看,是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出现的一系列不合理人类活动,所以从根本上还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板书)【案例】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思考题】阅读教材P29页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破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教师】1.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2 .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3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4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淡水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5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