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功法六字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养生功法六字诀.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药养生功法六字诀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咽、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其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本领来防范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显现的过早变老。历史源流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那时候知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
2、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哂,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搭配上,也有不少发展更改。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次序,搭配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哂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搭配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
3、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叙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得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奉并服从中医经络循行规律。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士,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一一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一一木,哂为齿音正对应于肺一一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h。)心,哂(Si)肺,嘘(Xq)肝,呼(hU)脾,吹(ChUi)肾,嘻(Xi)三焦”。六字都为清音平声。六字诀功法特点一、读音口型,系统规范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掌控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咽、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浩繁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在六字的读音和口型方面,“健身气功六字诀”作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