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74559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凿壁借光励志成才.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凿壁借光,励志成才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凿壁借光,或凿壁偷光。语义:原指西汉匡衡凿宽墙壁裂缝,引进邻家的灯光而刻苦夜读的故事,表现他人穷志坚,刻苦读书的精神。后比喻青少年刻苦读书,励志图强的精神。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匡衡画像)出处: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2、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二、凿壁借光典故本事匡衡,西汉时期,东海郡承县(山东兰陵)人。他家世代务农,非常贫穷。小时候,他很想读书,渴望通过读

2、书,来改变家庭命运,可是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会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那时候,书籍是很金贵的,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可是,书籍都是手抄竹木简,用牛皮筋编制成册的,一本书就有好几捆,造价昂贵,社会上存书量不大,读书人也不是很多。师徒、父子之间,常常都是相传,依靠背诵,传播文化知识。一般人即使有书,往往也不肯借给别人。匡衡同村人文不识,是大户人家,家庭富裕,藏书很多,但从来不外借。一天,匡衡对文老爷说:“您家的农活不少,自己做不过来,总要雇佣工的。我来给您家干活吧,不要工钱。”文老爷很惊奇,问他:“你也不是闲得无事干的人,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匡衡说:“我喜欢读书,只要您肯借

3、书,让我把您家里的书,都通读一遍,就等于付了工钱。不知您意下如何?”文老爷想想,他帮我干活,只不过是借书看看,而书又看不坏,我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白天他要种田,中午歇响时,才有点工夫看书,这样,往往要十天半月,一卷书才能看完。他很着急,心想,白天干活,没时间看书,晚上倒可以看,可是家里贫穷,又买不起腊烛,总不能晚上去人家借光读书吧?那时候,一般的植物油还未问世,人们照明都用动物油脂,或腊烛,贫穷人家,鹭壁偷先根本用不起。离毒:有个叫国时的,我此求中没才先同引来邻农的光凫来学习 比玲出先,尢头学习,便把墙壁善了一个一天晚上,他躺在

4、床上,反复背诵着白天读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墙壁上透过一线亮光,他呼地一下子爬起来,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邻家的灯光,从土墙干裂的隙缝中透漏过来了。匡衡知道,隔壁邻家富有,一到晚上,几间屋都点着灯,照得亮堂堂的,如能借到他家的灯光,读起书来,就太方便了。于是,他用小刀,很细心地把墙缝挖大了一点,这样透过来的光柱也就大了一些。他凑上书简,让光柱照在书上,果然就可以看书了。匡衡学习的条件很差,没有老师教授,书本得来不易,灯光得来更不易,而他的天资也不是很好,但是,他人穷志坚,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自学完了诗经、孝经。后来,

5、他又拜一位博士为师。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他的学识水平,又有了极大的提高,对诗经的理解十分透彻,解说也非常独特,终于学有所成,成为解说诗经的大学问家。当时,读书人都很崇拜他,喜欢听他讲解诗经,经常向他请教问题,还编了一首顺口溜,称赞他解说诗经的才能:“不要讲诗,匡衡来了;匡衡讲诗,开颜欢笑意思是说,匡衡对诗经理解深透,解说的语言也浅显易懂,生动明了,让人听起来,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一天,街上来个人讲解诗经,匡衡也前去听讲,与那个人讨论其中的疑难问题,那个人辩论不过,十分佩服敬畏他,惊慌得倒穿着鞋子跑走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我们继续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

6、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说完就又跑了,不再返回。这就是两千多年来,盛传不衰,至今仍载入中小学教材的,西汉名臣匡衡,“凿壁借光”,励志图强的典故本事。三、入仕道路并不平坦当时,朝廷用考核“六经”的办法,选拔官员,应试者只要报考一本经书即可,因此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一部儒经”。被录取者,又分成三等,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可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也能补文学掌故。匡衡,在游学时,解说诗经,已经有了好名声,当然有报名应考的资格。但是,他学习诗经,主要靠自学,可能在系统性、科学性,或其它哪方面,仍存在着什么缺陷,以致于先后参加了九期考试,最后一期才被录取,而

7、且仅是丙科。他家贫穷,也不能再考下去了,于是,他接受召聘,只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选补为平原郡文学卒史。(匡衡讲学)不过,匡衡解说诗经,名声在外,很多学者推荐说,匡衡“当世无双”,应当让他到京师做文学。后来,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查问,匡衡回答诗经大义,十分奥妙。萧望之上书,称匡衡经学精通,学有师承,值得重视。宣帝的太子刘来,对他很有好感。宣帝刘询,为一代雄主,治国王霸并举,执行汉家制度,不大用儒生。而太子刘爽独好儒术,其父对此也深感担忧,曾喟然叹息:“乱我汉家制度者,太子也J因此,在太子将匡衡弄到太子府后,他找个借口,又把匡衡送回平原郡。四、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前48年,刘爽即位,是为汉元帝

8、。元帝与其父不同,专爱儒学,重用儒士。匡衡凭着对诗经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解说,受到元帝的推重。他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不久,又迁为博士、给事中。在此期间,长安一带曾发生日蚀、地震灾变。当时,限于科技水平,人们把自然灾变,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人心惶惑,社会不宁。于是,匡衡趁机上书,在政治得失疏中,他搬出诗经,发挥特长,引经据典,阐述了上行下效的道理。他的奏疏申述,如今的世间灾难,是遭到天谴,因此,在朝廷,应反对奢华,提倡节俭,重用贤臣,辞退污吏;在全国,应推行礼让仁和之风,提高全民的道德品质,总之一句话,皇上要“躬行圣德。大臣要“礼让为国。提倡上行下效,完成社会教化,消除有违天和之因,以息天

9、怒,开拓太平之路,从而恢复天下大治。他的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对改善朝政,安定社会,能起积极的作用。元帝对匡衡之论,大加赞赏,升任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匡衡为少傅多年,他多次上疏,陈述利国建议。每次朝议,他都能依据诗经,阐述己见,宣扬法规礼义。在以后几年里,元帝更加喜欢儒学文章,尤其喜爱诗经。他曾多次聆听匡衡讲诗,十分赏识他的才学,于是,又让他跻身“三公”之列,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这时,元帝让匡衡居于殿中,以太子师身份,开设诗经专题讲座,给朝中大臣与皇子上课,不少地方官员也前来旁听。在讲解时,他总是以诗经为依据,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引经据典,言合于义”,引起轰动效果,得到好评,影响深远。前

10、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继任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600户。从此,他辅佐皇上,总理朝政。(汉元帝和匡衡)元帝竟宁元年(前33),太子刘瞥即位,是为成帝。丞相匡衡多次上疏进言,告诫妃嫔疏,以及废众祭疏,都被成帝恭敬的采纳,甚得成帝尊崇。五、晚节不保,可悲可叹匡衡,在短短的20几年中,从一介寒土,苦学成材,跟武帝时,他的山东老乡公孙弘一样,学通一经,登上仕途,步步高升,平步青云,封侯拜相,位极人臣,都是励志成功的典型人物。公孙弘,品德高尚,“东阁待贤”,相位病逝,世人赞美。可是匡衡,没有向这位前辈学习,保持初心。同时,他没有理政经验,也不洁身自好。他在升官的过程中,巴结石显,甘媚权阉;在掌权的

11、过程中,妒功忌能,诬蔑远征康居,全歼北匈奴,霸气宣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英雄陈汤;在富裕的过程中,巴望“流油”,竟然利用地图上的错误,在31万亩封地之外,公然又多占国家4万多亩土地,成为巨贪。结果,汉成帝刘瞥,还手下留情,一道诏书,不予处治,只将他免去丞相,贬为庶人。他灰溜溜返乡后,羞愤难当,无颜见人,没过几年,便孤独地去世。可惜啊!匡衡身居高位,却没有胸怀天下,心系百姓,而选择了自私自利,晚节不保,良好的形象毁于一旦,从一代大儒,而沦为一介庶人,可悲可叹!六、励志精神,长青不老毋庸置疑,匡衡的励志精神,以及他的学术成就,仍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匡衡的一生,“庸作供资”,“凿壁借光”,酷爱读书,勤奋刻苦,精通诗经,励志成功,彻底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他是著名的经学家,以研究、解说诗经,而闻名于世。班固在汉书中,仍将他列为一代儒相,与公孙弘、韦贤父子齐名。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人们都纪念他,尊他为励志成功的读书人的楷模,人穷志坚的勤学者的偶像。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他的精神,长青不老,始终不衰,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健康成长,走向成功。如今,中小学教材录入此事,以及今天重温这一典故,意义也正在此。他的家族,家学渊源,源远流长,他儿子匡咸,子承父业,通晓经术,曾任九卿之职;匡家一系,世世代代,连续不断,涌现出很多做博士的人。陈存选2021、02、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