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76039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合成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一、教材分析本章是高中力学根底,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不仅是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的定那么,也是所有矢量运算必须遵循的。矢量的运算法那么,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根底,因此本节内容为今后学生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及运算奠定了根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对力的概念,初中?科学?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

2、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习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注意标准性,但不必操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三、教学目标(略)四、教学重点及难点(略)五、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教学流程图:(略)(二)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情景(1)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先让一同学提起质量为25kg的一桶水,然后让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情景一段媒体录像:拔河比赛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个力作用的

3、效果与多个力作用的效果是一样的,可以互相替代的。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这些实例的共性,得出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强调“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2.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如何呢?学生猜测:学生可能有多种猜测,比方:两个力直接加起来与合力相等(代数运算的前知识影响)实验验证:将橡皮条固定于黑板上,教师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伸长至某一点并记下这一点,同时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及其方向,然后用两个弹簧秤共同去斜拉橡皮条至同一点,记下两弹簧秤的读数Fl、F2及其引导学生分析F与FLF2的大小关系,发现F≠Fl+F2。结论1:两个分力代数之和并

4、不等于合力(即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关系)师问:要直观的定量了解力的大小关系,有什么方法呢?生答:可以用力的图示法教师对学生的答复给予肯定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用图示法作出前面实验中测得的三个力F、FKF2的图示关系,如图: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0、A、C、B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提问指向性明确,有利于学生思考)学生猜测、实验验证。(略)结论2:(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2)规律应用(略)(3)问题拓展: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多个力的合力呢?学生讨论后可以答复,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

5、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4)学生阅读(P67)自学共点力,理解共点力的概念。(5)思考与讨论:两个分力Fl、F2与合力F的关系随Fl、F2的夹角变化而变。运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一获取感性认识结论: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F1F2≤F≤F1+F2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课本(P67页)第1、2、3、4题。八、教学反思笔者在上本节课之前,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也曾阅览了许多教案,发现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教学中大多采用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即问题情境一一实验探究一一分组讨论一一归纳结论一一汇报交流这一模式。但

6、我们发现全班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得出结论,大局部学生都不知道怎样去探究,教材的编写与学生认知水平不一致,教材有无视教学实际之嫌,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把探究性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其根本模式为:问题情境一一猜测假设一一讨论讲解一一实验验证。这样大大降低了实验难度,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得到启示: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究,也非常强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但我认为,任何教学模式的选择,均应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同时也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学校和学生,学习水平有着较大差异,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防止教学要求上的“一刀切和生搬硬套的做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