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光伏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光伏行业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2年光伏行业研究报告一、PERC迫近理论效率极限,N型技术拐点已至1.1 “降本增效”推进技术迭代,PERC电池仍为行业主流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其发电原理是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结上,形成新的空穴-电子对,在P-N结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光生空穴(正电荷)由N区流向P区,光生电子(负电荷)由P区流向N区,形成从N到P的光生电动势,从而使P端电势升高,N端电势降低,接通电路后就形成P到N的外部电流。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光电转换最为核心的环节。太阳能电池根据半导体材料的不同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电池中份额占比超95%,
2、是目前产业化水平与可靠性最高的光伏电池类型。晶硅电池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单晶硅电池和多晶硅电池,单晶硅片因具有完美的晶体结构,易制备高品质的PN结从而获得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且通过改进单晶炉、金刚线切片等环节大幅降本,已成为行业的主流选择。单晶电池根据硅片掺杂元素不同,又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传统P型电池硅片基底掺硼,通过扩散磷形成NP结构,虽然扩散工艺简单但转换效率上限较低;新型N型电池硅片基底掺磷,通过扩散硼形成P+/N结构,扩散工艺难度大,但少子寿命长,且没有硼氧复合和硼铁复合,从而避免了形成复合中心的光致衰减损失,是未来的技术迭代方向。历经两代技术变革,N型电池技术拐点已至,单晶P型
3、PERC电池最具经济性仍为行业主流。第一代电池技术(2016年之前)为常规AI-BSF铝背场电池(A1.UminiUn1.BackSurfaceFie1.d),在电池P-N结制备完成后,于硅片的背光面沉积一层铝膜,无介电膜。铝背场电池效率损失来自于背面全金属的复合,背钝化电池结构PERC应运而生。2021年BSF电池市场占比下降至5%,基本面临淘汰。第二代电池技术(2017至今)为单晶P型PERC及PERC+电池,PERC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电池(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ontact),在电池片背面形成氧化铝钝化层作为背反射器,增加长波光的吸收,同时降低背表面电子复合
4、,增大P-N极间的电势差,提高转换效率。2017-2020年PERC电池加速迭代,市占率从15%上升至86%,4年间渗透率提升近6倍。随着近两年大尺寸PERC电池新产能的释放,2021年其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1.2%o目前,PERC+利用提效工艺如激光SE、碱抛、光注入/电注入等,延长了技术生命周期,2022年平均转换效率约为23.3%,是目前最具经济性的主流电池产品。但PERC效率迫近理论极限24.5%,大尺寸PERC的降本路径也临近扩产瓶颈,下一场竞赛将是高效率的比拼。第三代电池技术(开启产业化元年)为N型高效电池技术,其钝化接触技术大幅减少金属电极和电池的接触复合,从而实现比PERC电
5、池更高的转换效率。具体包括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TUnne1.OxidePassivatedContact)、HJT具有本征非晶层的异质结电池(Hetero-JunctionwithIntrinsicThin-1.ayer)、IBC交指式背接触电池(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等。N型电池相对成本较高,2021年市场占比约为3%,2022年产业化元年正式启动。随着国内外需求开始转向高效产品以及“降本增效”提速,N型电池是下一步迭代发展的方向。1.2 N型技术拐点已至,多种技术路线竞相发展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永恒主题,降低度电成本1.COE的终端目标驱动市场向
6、高功率高效率组件转换。高效晶硅电池迭代迅速,根据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要实现高转换效率(=FF*Voc*Jsc/Pin)需要高的填充因子(FF)、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密度(JSC)o相应地,电池技术演进的逻辑是:用更低成本的规模化工艺手段,减少电池载流子的复合,提高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转换效率,最终降低度电成本1.COE,实现全行业降本增效。早期第一代A1.BSF铝背场电池,背面沉积一层铝膜,金属复合严重。第二代PERC电池利用背面氧化铝钝化层沉积,增强光线的内背反射、降低了复合。而N型电池的钝化接触技术,大幅减少金属电极和电池的接触复合,其中TOPCon通过背面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
7、晶硅层形成钝化接触结构,形成了良好的界面钝化,降低金属接触区域的复合;HJT综合了晶体硅电池优异的光吸收性能与薄膜电池的钝化性能优势,利用本征非晶硅层将N型衬底与两侧的掺杂非晶硅层完全隔开,实现了晶硅/非晶硅界面态的有效钝化,获得更高的开路电压;IBC电池将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均放置在电池背面,受光面无任何金属电极遮挡,从而有效增加电池的短路电流,使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得到提高。N型单晶硅杂质少、纯度高、少子寿命长,N型电池具备转换效率高、温度系数低、光致衰减低、弱光响应好、双面率高、降本空间大等综合优势,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量高于P型电池,是下一步迭代发展的方向。根据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
8、太阳能研究所测算,PERC.HJT、TOPCon三种类型电池技术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24.5%,28.5%,28.7%(双面)。随着P型PERC电池效率迫近理论极限,且降本趋缓步入薄利时代,光伏企业围绕“降本增效”争先布局N型高效新型技术路线。预计2022年N型电池市场渗透率将超过8%,2023年有望超过20%o其中,能兼容PERC生产线的TOPCon电池量产领先一步,N型新技术拐点已至。当前,多样化的终端应用市场推进着多种N型电池路线并存发展,已有部分光伏厂商发布了N型新产品。TOPCon短期量产经济性显著,HJT中长期提效降本空间较大,P型IBC受一体化龙头力推,三类电池处于发展导入期;此外
9、,IBC有望与TOPCon和HJT结合成下一代TBC及HBC技术,钙钛矿叠层电池极具远期发展潜力,技术前沿方案不断优化。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多种N型技术路线将竞相发展。二、TOPCon经济性凸显,引领N型技术产业化元年2.1兼容PERC产线,TOPCon强化钝化接触工艺PERC电池结构方面,与常规铝背场电池相比,PERC电池背面增加了氧化铝AIOx,氧化硅SiOx和氮化硅SiNx等钝化叠层,在工艺制程上主要增加了背面抛光、背面A1.D/PECVD钝化及镀膜、激光开槽等三道工艺,在背面钝化和局部铝背场的共同效应下,PERC电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TOPCOn电池结构方面,该技术利用量子隧穿效应,在电
10、池背表面制备一层超薄隧穿氧化层(1.5-2nm氧化硅Si02),形成良好的化学钝化性能,允许多数载流子(电子)通过,阻止少数载流子(空穴)通过,降低多少子表面复合。同时,隧穿氧化层与高掺杂的n型多晶硅薄层Po1.y-Si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使电极不接触硅片就完成电流传输,降低背面金属复合,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ToPCOn产线与PERC产线兼容,工艺流程在PERC基础上增加了硼扩、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层沉积等步骤,需要扩散炉和沉积设备等。TOPCon技术的核心工艺包括隧穿层氧化物生长、本征多晶硅沉积及多晶硅掺杂。在硼扩环节中,尽管硼扩与磷扩工艺及设备高度相似,但是因为硼在硅中的固
11、溶度较低,导致硼扩相较常规的磷扩较难。在隧穿氧化层及多晶硅沉积一一钝化接触结构制备环节中,主要有1.P+扩散/离子注入、1.P+原位掺杂、PE+原位掺杂、PVD+原位掺杂等几种方式。按照隧穿氧化层和多晶硅层的不同制备方式,薄膜沉积主要包括1.PCVD.PECVD.PEA1.D,PVD等作为核心设备的制作流程。当前主流的工艺为通过热氧法生长约1.5-2nm的隧穿氧化层,同时通过1.PCVD方法沉积150-20Onm的薄多晶硅层,再辅之磷扩进行掺杂,但是该技术路线镀膜速度较慢,或伴随绕镀、石英件沉积和良率偏低等问题。目前,晶科等企业采用1.PCVD路线为主,已实现成熟量产,可用良率基本与PERC持
12、平。也有设备厂商逐步应用新的技术路线,如PECVD/PEA1.D/PVDoPECVD配合原位掺杂,可以实现同一台设备一次性完成氧化硅、多晶硅膜的沉积并掺杂,工艺流程简化,效率与1.PCVD基本持平或略低,且具有沉积速率快、绕度易去除、无石英耗材、设备与运维成本较低等优势,单GW设备投资较1.P低约2000万元,但仍需解决成膜不稳定、良率较低等问题,待客户端数据验证后有望逐渐打开市场空间。目前TOPCon主要任务尚需简化工艺、降本提效,现各工艺路线并行存在,新技术路线的设备需量产能力和市场应用进一步验证。当前捷佳伟创布局1.PCVD和PECVD两条技术路线,其中核心专用设备PECVD-PoIy实
13、现了隧穿层、Po1.y层、原位掺杂层的“三合一”制备。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著,支撑着TOPCon电池在后PERC时代率先占据扩产高点。TOPCon可基于PERC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成熟设备的积淀进一步发展,同时投资成本相较于其他N型电池技术更具有经济性,单GW设备投资低于HJT和IBC电池,且可通过改造升级PERC产线(费用约0.5亿元/GW)拉长原有设备生命周期。此外,TOPCon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目前平均量产效率约24.5%+,晶科创造的实验室效率纪录为25.7%,理论效率可达28.7%(双面)。TOPCon技术拥有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支撑,可应用选择性发射极/激光硼掺杂技术降低发射级
14、钝化区域的复合损失和载流子传输损失,同时通过大尺寸薄片化、银铝浆替代、设备降价等途径进一步降本。后续,TOPCon可与IBC技术结合形成TBC(Po1.O-1BC)技术,量产效率达26%-28%,还可实现与钙铁矿结合的叠层电池,迭代升级空间广阔。2.2效率与成本优势支撑,一体化厂商力推TOPCon量产今年以来,多家光伏厂商公布其TOPCon电池组件扩产计划及量产进度,截止目前国内规划产能超百GW,TOPCon大规模量产开启了N型电池产业化元年。其中,一体化组件龙头如晶科、天合、晶澳等推动TOPCon由中试向规模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反应技术演进的市场化方向。中来、钧达、一道新能也有较大规模布局,协
15、鑫和正泰正在布局赶上。2021年国内TOPCon电池产能约IOGW,伴随效率、良率和规模化生产性价比的提升,其市占率将逐步提升,2022年TOPCOn电池产能规模有望超过50GW,2023年产能或达80GW。TOPCOn于技术竞赛中率先出圈,下半年产能将加速落地。晶科能源海宁与合肥16GW182TOPCon产能已经满产,海宁电池量产效率已达24.75%,可用良率与PERC持平,晶科成为行业首家建成IoGW以上规模N型产品生产线的企业。6月28日晶科“尖山二期IIGW高效电池及15GW组件智能生产线项目”开工,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目标25%以上。晶澳科技2022年末将形成6.5GWN型技术的产能,2
16、023年预计新增15GW以上产能。天合光能江苏宿迁8GWTOPCOn电池项目已经启动,预计2022年下半年投产,其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4.5%o阿特斯210N型ToPCon高功率组件计划在三季度试生产,四季度进入正式量产,很快达到GW级别,其正面最高功率可达690W、双面最高可达765W。中来股份在山西基地规划建设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一期8GW规模,6月30日中来山西一期首批4GW的182/210TOPCon电池首片成功下线,并将快速推进一期后续4GW及二期8GW项目建设。钧达股份在2021年完成TOPCOn技术路线的研发验证,将在安徽投资112亿建设16GW高效TOPCon电池片项目,预计一期8GW规模在2022年下半年投产爬坡。2. 3TOPCon经济性提升,技术迭代红利将兑现光伏电池组件进入技术迭代红利期,布局N型技术将被持续验证。根据正泰海宁研发基地实测数据,由于TOPCon组件的弱光性能、工作温度和温度系数等因素影响,N型TOPCon电池单瓦发电量较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