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灞陵行送别》全诗译文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灞陵行送别》全诗译文及赏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漏陵行送别唐李白送君潮陵亭,溺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译文漏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漏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潮水,遂称瀛陵。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潮陵岸,回首望长安”句。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一作“黄鹉”。译文
2、送君送到瀛陵亭,流水浩荡似深情。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篱篱。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鹏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赏析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潮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潘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漏上、漏陵、潮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濡陵亭,溺水流浩浩。”“潮陵”、“溺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潮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潮水。
3、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瀛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潮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时代著名诗人。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
4、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潘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寓开潮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漏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通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