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石之瓠》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 .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 .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 .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庄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教学难点: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
2、深刻内涵,5 .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五石之瓠第二课时【探究章旨】r学习任务五石之效中,宋人、客人及息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与逍遥游有什么联系?在五石之猴中,宋人以百金售卖药方,客人凭借药方取悦吴王获得封赏,惠子想用葫芦做瓢、盛水,他们都存有世俗人的功利之心。在这方面,他们又都与前文所写的执着于世俗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bl)一乡,德合一君,而(Mng)征一国”者一样,都追求的是“功利之用”,为外物所左右,都有所“待”,所以他们都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由此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内在联系。学习任务研读
3、逍遥游主旨。逍遥游通过叙述多个故事,说明世界万物都处在各种限制、各种制约关系当中。在庄子看来,无论是自然界展翅飞翔的大鹏,小智小识的蜩与学鸠,还是人类社会“知效一官”等人、不慕名利的宋荣子以及乘风而行的列子,他们都算不上“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有所凭借,而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怎样才算达到真正的逍遥游呢?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精神上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状态。清代学者陆树芝的庄子雪在此评日:“此则与造化者游,而为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这句话中的一个“游”字,更是点明了
4、庄子思想的要义,也就是“游心二庄子大量使用“游”字来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有学者统计,“游”字在庄子全书中,共出现一百零六次。例如:“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物以游心”。“游心于无穷”。“游心于物之初”。“游乎天地之一气二庄子的“游心”,是把人从人为及自为的的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自由的活动,是将“自然”内化到人的精神世界,与个体生命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恬淡、美好的自然境界,也就是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所描述的“游心”,不仅反映着人对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是人“自得”“自适”心境的表达,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与自然同在的审美情怀,因而它具有
5、一种以艺术的、审美的心境感知天地万物的美感。就像知北游中所说:“山林与,聚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欣欣然而乐”,就是人流连于自然美景中兴高采烈、心神畅快的审美写照。“吕氏春秋不二中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那么比较起来,庄子就是贵游。如果用两个字分别概括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则老子为无为,庄子为游心(陈鼓应久庄子解读P21)【阅读方法】经过一番探究研读会发现,五石之瓠讲的不只是变换角度看问题、从无用中发现有用这样简单的意思了。要真正读懂庄子的本意,就要从原点入手,整体而不碎片,联系而不割裂,全面而不片面地阅读经典。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就能走入经典源头,领悟先秦诸子的真知灼见。【古今视角】学习任务
6、站在历史和今天的不同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庄子“有用”“无用”的观点呢?-首先,庄子强调人应该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不为世所用才是“大用”,这与庄子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在战国乱世,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正如孟子所说“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也如庄子所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身处政治黑暗、危机四伏、动荡混乱的社会中,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地位价值和生活希望,不知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于世,陷于无尽痛苦甚至绝望之中。这正是形成庄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其次,庄子告诉人们,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
7、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只有顺应本性、游于无穷,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游”境界,才是“无用之大用”。第三,庄子以他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在乱世之中进行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的独立,从而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表现出一种独立超拔的精神人格。第四,庄子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大用”,对后世后人的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影响,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印记。第五,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极不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去追求极端的自由,根本不可能实现。第六,庄子对于“有用”“无用”的思辨性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境中
8、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比较赏析】学习任务J庄子与老子在阐述各自看法时,他们的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庄子说理:五石之朝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的叙事方式来阐明道理,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形象说理的特点,更呈现出庄子追求逍遥精神的浪漫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特别是在逍遥游全文中,说理多是在事物对比中、在寓言故事中展开。大鹏与小雀、大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等,对比中借助寓言,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鲁迅先生评价,“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老子的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有的表达是在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而有说服力,
9、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表达是直接鲜明地论说道理,观点态度让人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表达则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这些比喻、排比,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整合探究】学习任务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就此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两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子日:“克己复礼为仁。”(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0、,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参考示例:儒家很重视个人修养。“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理本能、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可见,儒家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而道家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至人、神人、圣人,他们追求解除精神上的一切束缚,逍遥于四海之外,毫无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逍遥游就是要达到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与天地同一、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历史上有不少土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以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叫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土”的精神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