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55202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统编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核心目标:能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石灰来表达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人格追求。2 .条件目标:能认读相关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石灰”这一文化意象;初步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能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石灰来表达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人格追求。教学难点:能认读相关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石灰”这一文化意象;初步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承前导入1 .复习回顾咏物诗(1)厘清咏物诗概念:看似咏物,实则咏人。(2)逐步出示墨梅、蜂、蝉,回顾所咏之物与人。2 .导入石灰吟(1)读好

2、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2)读好全诗:个人读、推荐读、整体读。(3)引出三个理解层次:见物是物、见物不是物、见物还是物。(二)见物是物一一解诗意1 .互文参读,还原常态石灰的生产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石灰大致是这样生产的:首先要将石灰石从山中开采出来,再敲击成大小均匀的小块。然后,将小块的石灰石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入窑中用9001100度的高温燃烧。最后,经过搬烧的石灰石成分发生变化,通体雪白,磨成粉末后,就是我们常见的生石灰粉。学生默读材料并思考:结合资料,你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石灰?2 .寻找依据,自由汇报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分别对应开

3、采、煨烧、磨粉的过程,此为石灰的“遭遇”,“深山”为石灰的“环境”,前两者合并为“境遇”。“清白”是石灰的“特点”。3 .综上所得,理解层次小结:于谦这首诗中所吟的“石灰”,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石灰。此为“见物是物”。4 .师生配合,情境朗读以说明文作为情境,进行师生互读。师读说明文的内容,生读对应的诗句。(三)见物不是物悟诗情1 .还原感觉,激发矛盾导语:这两段文字,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左边是说明文,右边是诗歌,但都写的是石灰。那么,你们在读两段文字的时候感觉也一样吗?(说明文理性、没有情感;诗歌有血有肉、融入情思)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石灰”具有人的思想和情感?谈谈你的体会。2

4、 .寻找依据,自由汇报预设:“若等闲”一一从容不迫、处之泰然;“浑不怕”一一不怕牺牲;“清白”一一不是颜色,而是人生态度、品格。3 .综上所得,理解层次小结: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寄托到石灰上,这就是“见物不是物”。4 .师生配合,情境朗读(1)引导:如果我们要把这首诗从四句凝练成一句,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要留清白在人间)(2)将前面环节中学生回答的情感体验,创设成情境,进行师生配合朗读。(四)见物还是物明诗志1 .还原生平,追问关联(1)讲述于谦以文天祥为偶像的故事。(2)结合于谦生平故事,想一想石灰吟和于谦有什么关联?2 .寻找关联,自由汇报(1)

5、你对哪个故事哪一处细节特别有感想?这里让你体会到什么?你联想到了诗中的哪一句?(2)小结:于谦的一生,就如同石灰吟中所写的那样,清清白白做人。3 .观看视频,情境朗读(1)观看大明风华于谦被杀片断。(2)结合前面学生的回答与于谦的生平故事,创设情境,引读古诗。4 .综上所得,理解层次导语:物虽然还是那个物,石灰虽然还是那个石灰,但学习石灰吟之后,对石灰的感觉却不一样了。我们情不自禁会想起于谦这个伟大的人。此为“见物还是物”。(五)启后结课从石灰吟研学单推导得出“咏物诗学习建议”,课后借助资料,尝试自学其他咏物诗。教学反思:在出示三个理解层次后,学生的反馈,始终不是那么顺,比如第一层次。学生或许

6、都懂了,但当要让他们用言语表达出来时,总感觉要差些。关于这三个层次,我想给,想讲清楚的意识总是强了些。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建立,始终都要建立在语言这个基础上。课堂节奏适当地慢一些,给学生多一些机会与时间去探讨、表达,会更好。听课老师们提出的研学单问题如何更精准、清晰如何让三个层次的梯度更显性,尤其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过渡,以上建议切中肯禁,值得下来慢慢思考。课堂的行云流水效果的达成,其实好的教学设计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来自于课堂的理答,也即从提问到评价,再到给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可能性。具体而言,教师提问要精准,包括用词的精准、语气的调整、重读,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要捕捉梳理有效的信息,在点评中同时给予进一步的思考方向。好的理答,就能成就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类似于教师重复性的提问,无效追问等等情况就不容易发生,课堂也就不会显得细碎。作为一线老师,聚焦、学习、模仿某一位名师,可以较快地汲取营养,亦不可避免地带来视野的遮蔽。但并不代表这一过程无意义或错误,否定之否定,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获得更清晰、冷静的审视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