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附件1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团体标准T/CMEAXX-2022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GreenBuildingofComprehensivePipeGallery(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22-X-XX发布2022-XX-X实施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发布1总则l.o.l为规范综合管廊工程的绿色建造,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指导综合管廊的绿色建造,促进综合管廊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综合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及入廊管线的规划、设计和施工。1.0.3在综合
2、管廊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0.4综合管廊绿色建造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建于地下用于容纳两种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0.2绿色建造greenconstruction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建造活动。2.0.3绿色规划greenplanning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资源节约和利用,因地制宜开
3、展工程建造规划的活动。2.0.4绿色设计greendesign贯彻绿色建造理念,落实绿色建造目标的工程建造设计活动。2.0.5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在全寿命周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可循环等特征的建材产品。2.0.6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2.0.7管廊本体themainbodyofutilitytunnel设于地基基础之上,接
4、受、承担和传递管廊工程所有荷载,维持廊体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有机联系的结构体系,包括本体结构和附属构筑物。2.0.8附属设施accessorialworks为保障综合管廊本体、内部环境、入廊管线稳定运行和人员安全,配套建设的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给水排水和标识等设施。2.0.9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寿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或BIM。3.0.1综合管廊绿色建造应全面体现绿色要求,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碳排放,整体提升综合
5、管廊建造活动绿色化水平。3.0.2综合管廊绿色建造宜结合BlM、GIS.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从集成优化的角度,实现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创新和智慧管理。3.0.3综合管廊绿色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坚持绿色环保、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节约利用地下空间,并预留远景发展空间。3.0.4综合管廊绿色设计应根据绿色建造目标,结合项目定位,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在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基础上,确定绿色设计目标与实施路径,明确主要绿色设计指标和技术措施。3.0.5综合管廊应编制专项的绿色施工方窠,编制前应对绿色施工影响
6、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实施对策,明确绿色施工目标,内容应涵盖“四节一环保”要求,并应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和推广应用。4规划4.1 一般规定4.1.1 综合管廊规划应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近远期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经济科学规划入廊管线,集约规划地下空间。4.1.2 综合管廊规划应从城市发展需求和建设条件出发,合理确定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建设规模、建设类型及建设时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避免资源浪费。4.1.3 综合管廊规划应从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角度,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综合管廊与相关设施的建设时序。4.1.4 老城区
7、的规划应考虑原有管线和建筑物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系统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1.5 综合管廊的附属设施规划应根据系统规模确定数量、位置和用地指标,避免资源浪费,做到与环境友好协调。4.2 建设区域4.2.1 应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建设区域,避免资源浪费。4.2.2 城市新区、更新区、重点建设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等区域宜为综合管廊的优先建设区域,其他区域宜为综合管廊的一般建设区域。4.2.3 综合管廊规划宜结合道路新改扩建、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治理、重大市政管线更新、功能区及老旧小区改造、架空线入地等开展,避免负面影响和资源浪费。4.3 规划统筹4.3.1 综合管廊规划应统筹兼顾城
8、市新区和老城区,应与新区同步规划。4.3.2 综合管廊规划应结合地下管线、市政道路、轨道交通、人民防空、地下综合体等工程的统筹衔接,实施地下空间分层管控,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科学合理利用。4.3.3 综合管廊规划应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条件及综合效益分析,因地制宜将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内的管线纳入综合管廊。4.4 系统布局4.4.1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应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开发建设并结合管线敷设需求及道路布局确定。4.4.2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应综合考虑不同路由建设综合管廊布局的经济性、社会性和其他综合效益。4.4.3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应满足建设需求和运营管理要求,且应适度考虑干线、支
9、线和缆线管廊的网络连通,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4.5 三维控线4.5.1 综合管廊三维控制线规划应明确平面位置和竖向控制要求,引导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和地下空间管控与预留,实现资源节约利用。4.5.2 综合管廊规划设计条件应确定综合管廊在道路下的平面位置,以及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人民防空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平面和竖向间距控制要求。4.5.3 综合管廊平面线形宜与所在道路平面线形保持一致,平面位置应与河道、轨道、桥梁以及地下空间建筑物的桩、柱、基础的平面位置相协调。4.6 集约化地下空间4.6.1 综合管廊规划应适度预留未来建设发展空间,不宜盲目预留过大,造成资源浪费。4.6.2 综合管廊规划应与轨道
10、交通、人防工程、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优化整合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统筹配置地下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4.6.3 综合管廊断面规划应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和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以及地下空间、周边地块、工程风险点等,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分舱、断而形式及控制尺寸,提高空间使用效率。4.6.4 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应明确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轨道交通、人民防空、地下综合体、铁路、河道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控制要求,提出综合管廊保护区域范围及基础性的保护要求。1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交叉,应整体考虑工程规划建设方案,在规划有地下交通廊道的区域,综合管廊可与地下交通廊道相结合,以节约资源。2综合管廊与
11、轨道交通交叉,应根据施工区域地质条件、施工工法、相邻设施性质及有关标准要求合理确定控制间距,且宜优先结构共构或共享施工场地,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3综合管廊兼具人防功能要求时,宜因地制宜增设连通口,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4综合管廊与地下综合体衔接,应结合地下综合体的功能定位和分层设置要求,宜优先采用共构或共用施工场地,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5综合管廊与铁路交叉,宜垂直穿越或与铁路涵洞相结合,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6综合管廊与河道交叉,宜垂直穿越,减少叠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5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综合管廊绿色设计应遵循合理使用、优化资源和能源配置原则,采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
12、展的规划设计模式、结构形式、技术、设备、材料。5.1.2 综合管廊的总体设计方案应结合综合管廊规划系统布局、入廊管线、地下空间位置、周边环境、主要功能进行科学确定。5.1.3 综合管廊材料选择应遵循就近、利旧的原则,选择节能、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充分利用可循环、再利用材料。5.1.4 入廊管线宜采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5.1.5 应在综合管廊设计阶段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5.1.6 在设计阶段宜应用BIM等数字化设计方式,实现设计协同,提高效率。5.1.7 应进行过程优化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工程施工废弃物的产生。5.2 总体设计5.2.1 综
13、合管廊建设应根据相关规划的要求,确定综合管廊绿色设计目标。5.2.2 综合管廊宜布置在浅层地下空间,并与不入廊管线综合协调,合理利用地下空间。5.2.3 综合管廊附属构筑物的出入口、通风口、吊装口、逃生口等节点应充分考虑合建设计,露出地面的构筑物应结合地面车辆交通、人行交通、周边景观、地面建构筑物等因素综合布局设计,达到与环境和功能友好协调。5.2.4 综合管廊应以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工业化为原则,优先选用预制结构的绿色设计。5.3 断面设计5.3.1 综合管廊应根据管廊规划系统布局、入廊管线类型和数量进行断面设计,提高利用率,减少投资。5.3.2 综合管廊内净尺寸在满足管线布置、安装、检
14、修、维护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紧凑、集约设计。5.3.3 综合管廊的断面形式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施工工艺、结构受力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满足可操作性情况下,提高空间利用率,以节约资源。5.3.4 综合管廊断面设计应以集约为原则,可尽量整合舱室,可采用双层或多层布置,减少宽度,降低对现状道路影响。5.4 地基基础5.4.1 地基基础设计应遵循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的原则。5.4.2 基础形式设计应根据工程实际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宜选择埋深较浅的天然地基或采用人工处理地基和复合地基。5.4.3 地基处理或止水帷幕设计的注浆材料应采用无污染的材料。5.4.4 基坑支护设计宜优先
15、采用可减少支护量的施工方法,并优先选用可重复利用的支护材料。5.4.5 地下水控制宜优先选用截水方法设计,以保护环境。5.5 管廊本体5.5.1 主体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并宜采用节省材料、环保节能的结构体系,不宜采用建筑形体和布置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形式。5.5.2 主体结构应根据地质条件、结构特点及周边环境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明挖法、盖挖法、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等经济、环保的工法。5.5.3 当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排桩等支护结构时,应充分发挥支护结构的永久受力作用,让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联合承载。5.5.4 在满足结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主体结构宜采用便于工业化建造的方式。5.5.5 现浇混凝土应选用预拌混凝土,砌筑、抹面砂浆应选用预拌砂浆。5.5.6 防水设计应优先选择结构自防水体系,外包防水层宜选用无机材料。5.6 附属设施5.6.1 消防系统1消防设施宜选用高效、低能耗设备,材料优先选用环保、节能材料。2消防系统灭火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管廊的断面形式、管线类型、防护面积、运营管理要求等选择节能、经济的方案。5.6.2 通风系统1通风设计应结合廊内管线数量、断面形式、管线类型、功能使用等因素,选择高效、节能、经济的通风设计方案。2综合管廊内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进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