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2 .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3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4 .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 .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 .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步骤:一 .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
2、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二 .探海导航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
3、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三 .思路结构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曦;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
4、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投影如下:根本固则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则流远德义积则国安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纵情傲物守之难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十思)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疑难指津1.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
5、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2.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
6、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
7、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五.语言揣摩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净不显得突兀。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
8、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
9、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曦,令人警觉。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六.名题讲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蠡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喊,以及蠡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J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谓之曰:“聪
10、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令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新唐书姚崇传)注蠹贼:吃禾苗的害虫。付畀(bi):付与。螟蛾:同注。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袄(yao):同“妖”.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
11、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辩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应在本单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作连词,表多种连接关系;作介词,表凭借、时间、原因、对象等。本题ABC三项中的“以”都是表顺接的连词,可译为“来”,而题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可译为“因而”,所以取D。1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B.是说修
12、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C.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D.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解析:本题考句意的理解,综合了对实词、虚词、句式、文意的检测。按文句意免除蝗灾指国君之德,汴州不是国君,决定排除B项;同理,D句的“避免蝗虫入境”也要排除;C项兼有BD二项之错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据句意所作必要补充,看句意和词义,再看A项,正确。1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2分):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C.既要有
13、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解析:此题主要是检查考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正确的方法”“上下齐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客观又实际,必然会“战胜蝗灾妖异”。而B.C的强调“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齐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确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适权”相去更远,当然更不妥。这三项都不可取。答案为D七,风景剪辑剪辑1: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日:“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
14、,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察验无状,彦博奏日:”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J帝令彦博让徵,且日:“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J他日,徵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J帝瞿然改容日:“吾已悔之徵再拜日:“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J帝日:“忠、良有异乎“徵日:“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J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
15、旧唐书魏徵传)剪辑2: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选自臧克家纳谏与止谤)八.课后作业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例)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