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哲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山”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哲学思考.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三山”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哲学思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山”理论,源自于中国古代禅宗思想,阐述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三个层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演进过程,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理解的深化与拓展。下面围绕“三山”理论,探讨这一哲学思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内涵与价值。一、看山是山:直观认知的阶段工人走路玩手机,一脚踩进坑里摔断了手。原因:违规玩手机,不玩手机就不会看不到坑,导致踩空摔断手。要求员工边走路不能看手机。加强对员工走路监督管理,派出安全管理人员,盯着员工走路,严厉打击员工走路时看手机的“三违”行为。“
2、看山是山”是人们对事物的初级认知阶段,表现为直观的、表面的理解。在这个阶段,人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外在表象,对其内在本质和深层含义尚未有充分的认知。这种认知方式简单直接,但容易受限于表面现象,缺乏对事物全面深入的理解。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就停留在这一阶段。为什么会发生事故呢?因为存在事故隐患,因为工人违反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劳动纪律。所以,只要把企业的“事故隐患”排查出来治理好,只要工人不发生“三违”等不安全行为,事故就不会发生。二、看山不是山:理性思考的觉醒工人会摔倒,不仅仅是玩手机,还存在背后的管理缺陷。对工人的教育培训不到位、风险辨识不全面、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坑边上
3、没有安全提醒、警示标志和硬隔离。企业开始加强对“隐患”的排查治理,把坑找出来,加装硬隔离或者填平,避免让员工踩坑。“看山不是山”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进阶阶段,标志着理性思考的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质疑初级的认知,通过理性分析和思考,发现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时,山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包含了自然、历史、文化等多重元素的综合体。这种认知方式深化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但也容易导致过于亚杂化,失去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安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去杜绝“三违”,消灭“事故隐患,隐患怎么样也消灭不完,“三违”怎么样也杜绝不了。我们会发现,“三违”不再是单纯的“三违”,“隐患”
4、不再是单纯的“隐患”,它们产生和发生的背后,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强调各级的管理责任,开始增加管理层级来减少“三违”和“隐患”的产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流程增多,生产效率减少,安全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三、看山还是山:智慧领悟的境界企业认识了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和风险控制的底层逻辑,开始践行“关口前移、超前防护”的管理思想,把安全生产管理的着力点放在保持道路一直处于平整完好的在用状态,让“坑”不会产生。“看山还是山”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高级阶段,是智慧领悟的境界。在这个阶段,人们既能看到事物的外在表象,又能洞察其内在本质,实现了对事物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此时的山,既是自然之山,也是
5、文化之山,更是心灵之山。这种认知方式超越了初级和中级的局限,达到了对事物真实意义的把握。安全生产管理到了这一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到事故的根源,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意外释放所导致的,我们我们开始致力于探索和控制能量的研究,从根源上着手,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控制、隔离和冗余保护。我们开始追求用物本安全来中止或阻断能量意外释放的进程,让工人即使发生了事故,依然有足够的防御力来保证人身安全。四、“三山”理论的现实意义“三山”理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认知世界时,要摒弃单一的视角,尽量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事物。同时,“三山”理论鼓励我们在面对安全生产管理上的
6、复杂问题时,既要深入思考,又要保持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故,把握生产安全的真谛。“三山”理论阐述了人类认知的三个阶段,从直观的看山是山,到理性思考的看山不是山,再到智慧领悟的看山还是山。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认知的演进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智慧和方法。让我们学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牢固树立管安全就是管风险的安全理念,切实通过以预控为核心、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无险为、物无患态、管无缺失、环无缺陷,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本质更安全,进而实现人、物、环、管的本质真安全,真正做到从根源上切断事故的因果链,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