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资料:共同性斜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学资料:共同性斜视.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定义: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外隐斜,在打破双眼融合、强光、疲劳或生病状态下,变为显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确症状:2岁左右发病,双眼有时出现向外偏斜,有时表现为正位体征:强光下喜闭一眼,控制正位时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双眼交替注视,没有或很少有弱视;无明显屈光不正,眼位与屈光状态无关。诊断要点:i发病可以在1岁以内,一般到5岁前表现明显ii. 眼斜频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iii. 斜视角度变化大,疾病、疲劳及打破融合时斜视度暴露充分治疗:iv. 戴镜治疗:通过刺激调节和集合,对斜视起控制作用;佩戴过矫负镜也可起到一定作用V.间断遮盖注视眼可以增加部分患者的控制力,辐犊训练对视近明
2、显的外斜视有效vi.手术为主,手术时机掌握在双眼视功能受损前2.恒定性外斜视定义:经常出生时即存在,单眼或双眼交替视物时向外偏斜。病因:不明确症状:出生时即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发展而来。单眼恒定外斜视,双眼可交替体征:斜视角度大且恒定,双眼可交替偏斜,弱视不常见;可能伴有DVD;合并屈光参差或单眼斜视时,可以出现弱视。诊断:i. 外斜恒定存在,无法通过融合消除ii. 先天性恒定性外斜视常合并神经损害iii. 进行屈光检查鉴别诊断:继发性外斜视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1 .先天性内斜视定义:出生6个月之内发生的注视时单眼或双眼交替性向内偏斜。病因:特发性疾病,病因不明确。症状:6个月之内
3、发生内斜视,可单眼性斜视,一般合并有弱视;也可双眼交替注视。体征:6个月内发病,无明显屈光异常。单侧性斜视合并有弱视,可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斜视角一般大于30A且恒定。双眼视野交叉,出现假性外展限制。诊断:根据病史、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排除眼底疾病后可做出诊断。鉴别诊断:双侧外展神经麻痹,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器质性眼病引起的形觉剥夺性内斜视。治疗:i. 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遮盖,验光矫正等)ii. 手术治疗,手术时机24月龄iii. 合并下斜肌亢进及DVD者,手术设计时需加以考虑iv. 术后保留10微小内斜视,利于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觉2 .调节性内斜视屈
4、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定义:由于存在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内斜视,矫正远视后可以矫正眼位。病因: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症状:一般18月至3岁之间出现,平均年龄2岁半,存在中度或高度远视体征:未矫正屈光不正前,存在内斜视;矫正后(散瞳或戴镜),眼位正,可获得双眼单视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验光结果及戴镜后眼位可做出诊断。治疗:1 .足矫远视性屈光不正2 .有弱视者治疗弱视3 .一般6月1年重新验光,根据屈光变化调整眼镜,眼镜调整需满足视力及眼位正常。4 .不应手术矫正。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定义:存在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及内斜视,矫正远视后可以内斜减轻但不完全消除。病因:中度或高度远视性
5、屈光不正症状: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体征:未矫正中度或高度远视前,存在内斜视;矫正后(散瞳或戴镜),内斜视减轻,但不能完全矫正,合并或不合并弱视。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验光结果及戴镜后眼位可做出诊断。治疗:1 .足矫远视性屈光不正2 .有弱视者治疗弱视3 .戴镜6个月后眼位不能完全矫正,非调节部分需手术矫正4 .调节部分继续戴镜矫正,6月年重新验光。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3.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内斜视症状体征:2岁以后出现,没有调节因素,单眼斜视可合并弱视,无明显远视,视远、视近斜视度相同。治疗: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双眼视力均衡后手术矫正眼位;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检查。2)急性共同性
6、内斜视病因:不明,可能与融合机制突然破坏,引起眼外肌不平衡有关症状体征:发病急,突然出现复视。多发生在双眼视功能发育健全以后,一般在5岁以后,眼球运动不受限。3)周期性内斜视:症状体征:内斜视呈周期性出现,一般为隔日斜视。日久可形成恒定性斜视。一般3-4岁发病。周期性内斜视中偶见弱视,V征常见。眼位正时,患者有正常的双眼视功能。治疗:矫正屈光不正;如屈光矫正后斜视仍存在,需手术治疗,手术量参照眼位偏斜眼的斜视度。4)形觉剥夺性内斜视定义:儿童期的各种眼病造成单眼视力丧失或明显下降后出现的单眼向内偏斜。病因:儿童期的各种眼病(白内障、角膜白斑、视神经萎缩、眼外伤、屈光参差)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尚有残余斜视,手术矫正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