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七上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文言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嚓传。本篇文言寓言虽篇幅短小,但是寓意丰富。我基于积极语用的教学理念,参考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的方法,设计了概述故事、想象补白”、分析寓意和援助同学四个主要的语用活动来构建一节完整的语用型教读课。每一个板块通过学习活动牵引学生,递给学生一个个支架抓手帮助他们有话可说。板块结束时再通过小结自然地加以总结和过渡。四个板块层层递进,学生的文段概括与复述能力、本单元强调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穿”“及”“国人”“闻
2、”等,疏通文意,复述故事;2 .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谈谈对“以讹传讹”的看法。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复述故事;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谈谈对“以讹传讹”的看法。教学过程教学板块一:概述故事学习活动一:请两人一组,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说说本则寓言的故事情节。明确:起因: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发展: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结局:丁氏道明真相。小结:所以,这是一个谣言的产生、传播并最后被破除的故事。教学板块二:想象补白学习活动二:请你发挥想象,选择下列的一个情境,还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心理。用人物的语气是()。我觉得他心里在想()。在本子上作答
3、,再全班交流。例: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氏的语气是十分激动和骄傲。我觉得他心里在想:我们家挖了井,终于不用到外面去打水了,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真令人激动啊!情境: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2、国人道之。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4、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预设:1、有闻而传之者:人物的语气是惊讶好奇的,我觉得他心里在想:丁氏家居然挖出来一个人!这么奇怪的事情我得和别人分享一下。2、国人:人物的语气是八卦猎奇的,我觉得他们心里在想:丁氏家里挖出来了一个人!是谁啊?丁氏不会是杀人了吧!快一起聊一聊!3、宋君:人物的语气是好奇、疑惑不解的,我觉得他心里在想:在我的国家居然有这样
4、的奇事,我得派人好好去调查一下。4、丁氏:人物的语气是尴尬无奈的,甚至有些气愤。我觉得他心里在想:天哪,我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是谁误解了?还让这么多人甚至国君都知道了!小结: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心理和说话的语气,但是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教学板块三:分析寓意学习活动三:假设你是法官,请结合文本关键词说说: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明确:1、丁氏:表述不清。关键词:告。2、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关键词:闻而传。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关键词:道。4、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关键词:令人问。学习活动四:请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本篇寓言故
5、事的寓意。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明确:当事者角度:说话时要严密谨慎。造谣者角度:不要只听片面之词就以偏概全地分析事件、得出结论。传谣者角度:对于传闻要加以分析,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辟谣者角度:对于谣言要在全面调查后,及时加以制止。教师小结:请同学们在书中对寓意及时加以批注。教学板块四:援助同学现代社会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出现得更为频繁。请看这样一个情境:一天下课小A和同学聊天说:语文课那么意思,我不喜欢语文课就怪了。小B路过他们,听到小A隐约说了一句我不喜欢语文课。于是小B和其他同学说语文老师很关心小A,小A居然不喜欢语文课。同学们谣言纷纷,这件事越传越广,最后居然传
6、到了语文老师的耳中。学习活动五:请你运用本则寓言的寓意选择当事者、造谣者、传谣者或者辟谣者中的一个角度,帮助他们解决谣言带来的困扰。学生提出解决方法,教师点评。教师小结:总结全文,全班齐读穿井得一人课文。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小组合作积极,生生以及师生的活动频繁。学生通过五个语用活动积极思考,自主思考能力大大提升。结合一个个教学抓手,能够充分地抒发心中所想,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加强。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板块之间通过教师的收束小结将它们紧密地串联起来,整节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也不再是单一空泛的,学生能够从中获得较为有效的反馈。但是反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比如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十分有限,在想象补白板块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刚刚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会起到更好的收束效果。并且最后一个板块的交际情境真实性不够,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在校生活,设计更为合理的语境,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抓手:我想对()说,你。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