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阴阳消长平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阴阳消长平衡.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学: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只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引起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由则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因此,阴阳消长变化的形式就无非两类:一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互为消长,或表现为此长彼消,或表现为此消彼长;二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同消同长,或表现为此长彼长,或表现为此消彼消。(1)阴阳互为消长:由于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当某一方增长时,会使对方受其制约而引起消减,即此长彼消,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或当某一方消减时,则会减少对对方的制约而引起增长
2、,即此消彼长,表现为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如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为例,从冬入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或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的过程。昼夜晨昏及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也是如此,白天阳气盛而阴气偏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而阳气偏衰,机体的生理功能则以抑制为主。其中从子夜到日中,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消阳长);从日中到子夜,则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可见阴阳的互为消长,总是一方的消伴随着另一方的长,或者一方的长伴随着另一方的消。但在具体情况下,有时是长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消,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阳
3、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有时则可能是消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长,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对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阴阳同消同长:由于阴阳双方的互根互用,当某一方增长时,可促进和资助另一方也随之增长,即此长彼长,表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或当某一方消减时,另一方失去促进和资助而随之消减,即此消彼消,表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如以气血关系为例,气为阳,血为阴。在生理情况下,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促进着血液的生成和维持其正常运行;血能载气、养气,血的充沛又可资助气充分发挥生理效应。病理情况下,若气虚不能生血,可导致血虚;血虚不能养气,又可导致气虚,最终呈现出气血两虚。在
4、这里,前者表现为阴阳同长,后者表现为阴阳同消。再如个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从生到壮的阶段,是以“阳生阴长”为主的阴阳互长过程;从壮到已的阶段,则是以“阳杀阴藏”为主的阴阳互消的过程。中医学对阴阳消长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深刻把握。阴阳的消长运动变化,无论是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异常状态下都是始终存在的,其区别在于能否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果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变化的结果就使事物在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即所谓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在自然界则表现为气候、物候等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内经将这种理想状态概括为“阴平阳秘”。如果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就会造成自然界气候、物候的异常变化,在人体则引起疾病。由此可见,虽然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相对的,但保持阴阳双方在消长运动中的动态平衡则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保持或恢复阴阳消长运动中的动态平衡,也就成了中医学养生和治疗的总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