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摘要:量感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之一。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量感”不是很敏感,经常出现错误。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量感的培养,生活情境,实践操作,对比,估测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学习常见的量的单位时,学生经常出现单位概念模糊的现象,比如在填写合适的单位时,会出现:2分米长的床,1平方米的手帕,70米长的毛巾等等。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学生还会出现对物体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弄混淆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出现这种错误是因学生粗心大意,
2、仔细想一想,难道真的只是粗心造成的吗?通过学习,查阅资料及思考,我发现,原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量感的缺失。量感就是通过视觉、触觉感官器官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常见的量及测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量感则是核心任务。量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通过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经历生活情境,感知量感数学知识
3、源于日常的生活,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才会有活力,数学才是活生生的数学。作为抽象的数学内容之一的量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量的表象,为量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在生活中感知,学生对不熟悉的量的认识,才能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克、千克、吨一课为例。关于克、千克和吨,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三个量的大小关系,但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质量是多少还是弄不清。因此,教学时,我们通常多次举出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1
4、克、1千克、1吨到底有多重。比如,1个回形针重1克,5个苹果约重1千克,13个小朋友约重1吨等等。通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1个单位的量的表象有了更形象的感知,也就能更真切的体会这些质量单位的大小。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学生很容易记住1公顷的概念,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能感知到1公顷到底是多大。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接触过的事情出发,比如出示操场上,每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围成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正方7形面积是多少?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上体育课时的经验,学生很容易通过联想并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0
5、0个这样的正方形又有多大,进而对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有更形象的感知,也就是,1公顷这一量感,这时在学生脑海中才会真正产生具体的感知。二、经历实践操作,体验量感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有靠亲身经历。量感是在有效的活动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积累经验,同时,经验的积累能促进学生生成量感。如果学生没有任何经验的积累,那么,学生对于量的内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型的死记硬背,很难获得量感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尝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等活动探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思考平行四边
6、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节课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这是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接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渐渐在头脑中形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到的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量的关系。同时,动手实践活动也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经历对比,强化量感对比,可以激发思维、深化思维,发展思维,使学生对事物的表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对比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事物,感知这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强化对量的感知。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室有多长为例,教室虽然学生能经常看到,但是对于教室的
7、长度这个量,学生并不能完全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的长度与他们走一步的长度进行联系对比,用脚步来丈量教室的长度,或者用身边的铅笔盒的长度,身体的长度等等与教室的长度作比较,学生在反复的对比中,不但对教室的长度有了清晰的表象感知,而且对这一量感的感知更加强烈。教学中我们也能对两个不同量的事物进行对比。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完常见的量之后,一些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这些量的单位容易混淆。这说明学生不能分辨出这些量之间的区别。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法,帮助学生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强化学生对这些量的理解。例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分别摸一摸并用尺子测量出它
8、的长和宽的长度,明白这时测量的单位是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摸摸这个长方形纸的面,引导它们发现它的面与长和宽有关,也就面积单位是长的单位乘以宽的单位得到的。在与长度单位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学生能深刻体会面积单位就是长度单位的平方。最后,我在这张纸的上面继续1至5张纸,引导学生对比体积与面积,发现体积这时不仅与长、宽有关,还与高有关,也就是体积是长宽高相乘的积。基于前面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明白长方体的体积单位就是长度单位的立方,也就是面积单位的平方。通过两个量与两个量之间的对比,学生对长度、面积及体积这三个量的单位有一定的辨别力。四、经历估测,提升量感对于量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位量的感知上,而
9、是要将对量的感知运用到生活中。估测应用能力是具有量感的一种直观体现。因此,从估测到验证是帮助学生提升量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米有多长为例,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多次感知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感知之后,我们可以接着让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估测,比如教室长多少,老师身高多少,教学楼高多少等等。通过对事物长度量的估测,既能检测学生对量感的掌握程度,也能提升学生对量感的感悟水平。再比如,在教学克、千克、吨时,我们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事物的质量之后,接着让学生去估一估它们的质量。比如一本字典重多少克?550颗花生重多少克?等等。有的学生在估测时,根据一枚回形针约1克,把0颗花生的质量估
10、计成50克。一本字典的质量和一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所以把一本字典的质量估算成252克。学生能这样估算,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质量方面的量感,而不能准确估测结果的同学,也能在估测的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学生的“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实践、感悟、积累后再到提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知“1个单位”标准量的表象;让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体验量的本质;利用对比,强化对量的理解;经历去估测生活中的事物,才能进一步提高升学生对量感的认知。就让孩子们在量感的培养下对数学豁然开朗,焕然一新吧!参考文献田梁培斌、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2020(65):35-37+41.2孟雯皎:“经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山.维普期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