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本书分享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理念,理解,做法,包括备课,教学的方法,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方法和经验,非常细致。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额成长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和我们提倡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和,值得我们学习。阅读分享:翻开给教师的建议第一节,我的心灵就受到了触动。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差异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
2、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差异?高效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的接受能力,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
3、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遇到的莫大的危险吧。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知识对孩子来讲并不只是一面之缘。知识是活的,是在不断运用,不断巩固中获得的。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一二年级没学好,到了三四年级可能会比较吃力,但只要肯努力就能跟上。小学阶段的知识,看似断层实则藕断丝连。所以,对于那些后进生或者特殊生来讲,不能提早放弃。他也许会在某个阶段重整旗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其实这一点与孔子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