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39128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古代城墙排水.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的ffl做翩冰中国古代城墙上部排水主要用排水槽,包括木质、砖质与石质,以利于雨水下泄。同时,为了利于城内积水排向城外,在城墙下面又修筑有涵洞及铁窗。古代城墙的排水设施与做法,将为今天的城墙维修与保护提供借鉴。排水槽;涵洞;铁窗;城墙护坡中国古代城墙多为土筑,为了保护墙体,在墙顶部及护波往往有构筑排水设施。并且,为了排泄城内积水,在墙体下面亦修筑有排水涵洞或铁窗。本文依据考古及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城墙的这些排水手段及设施予以探讨。1城墙护坡上的排水槽从考古上看,城墙墙体的排水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即已被关注。如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调查发现其为夯土城墙,墙体横剖面呈台阶状。在城垣内侧,发现有陶质排水

2、槽。槽横断面呈凹字形。在略宽的一头内底,距边沿67cm处,设有2个“顶鼻工据此可知,其铺设程序是先挖槽坑,然后将排水槽由下而上安放在坑内,即上一个安放在下一个的“顶鼻”上,互相衔接而成。此次共清理5处水槽遗址,其槽道形制基本相同,均铺设在城墙内侧缓坡上。从其位置及走向趋势来看,排水槽道应是由墙基地面直至墙顶。墙顶可能还有防雨建筑,将雨水分段流入槽内,向下排泄。诸排水槽道间距不一,2号到3号(未清理)相距27m,其他三处1516m1(图1)。这种以槽排水之方式,从考古上看曾为元大都城墙所继承。经发掘得知,元大都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m,城墙收分很大,它的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推测为3:2:

3、K并且,还发现了土城顶部中心铺设的排水半圆瓦管,顺城墙方向断断续续长达300m。这一发现,证明城墙的防雨排水是采用管道泄水的方式,这是避免城顶雨水冲刷城壁的合理方法2O明朝还出现有砖或石质的排水槽。如明代开封城墙,在西门北侧台壁上方曾发现一处兰砖排水槽。槽上距城台面0.5m,残长2m多。槽中间流水道宽4648cm,上窄下宽。在槽下正对的地面上,砌有一堵挡水砖墙和散水地面。挡水墙采用侧铺方式,使雨水能顺砖缝向外流去3。而明南京城砌筑有石质排水槽。因为这里终年雨水多,为了护坡,用桐油和黄土拌合封顶,厚度约12m。具体做法是:每30Cm左右为一段,分段夯实,每段间还夹以粘汁和灰,最后在城墙顶面上再砌

4、几层城砖,以防止雨水渗入。同时,还在城墙内侧顶面铺设石质水平流水槽,收集雨水。每隔60m左右又设石质大滴槽一个,伸出城墙外5070cm,把城墙雨水泄入城下4。这种城内护坡修筑排水槽之做法,亦为西安明清城墙所效仿。如清代毕沅在增修西安城墙排水系统时,首先统一了城顶的倾斜度,然后在城墙内侧每隔4060m修一个排水槽,共有167个,均为砖石结构,从城顶直至城底。槽身口宽0.65m、深0.76m,两壁各厚0.6m,槽顶部为石制吐水嘴,下部与沟渠相通。这样,雨水会沿着海漫斜面导入流水槽中,下泄到城下沟渠里,避免了墙体被雨水浸泡5(图2)。为了排水顺畅,城墙顶部往往留有一定坡度。如隋代大兴城,解剖得知,三

5、处皇城基槽断面,其底部都有大致相近的坡度,且都是城外侧高、内侧低。通过测量,夯层坡比接近1:50,即自北向南,水平延伸50cm,基础升高1cm6。2涵洞与铁窗上述是城墙上面的排水情况,为了排泄城内雨水与污水,墙体下面还往往修筑有涵洞(这里不包括河流通过处所修筑的水门)。如汉长安城内的沟渠与城外的城壕相通,通过城内街道路沟、城墙底排水涵洞排泄。据对西安门的考古发掘得知,在其东门道之下,构筑有一段用砖筑成的水道,北自城内,南至城门之外,延伸甚长。在门道南端水道的断面,量得水道下部宽1.65m,顶端高1.32m。水道的砌筑是在两侧用长方砖重叠,一层横铺,一层直铺,交替铺叠高至58cm时,由两侧往上券

6、筑顶部。券顶的砖断面成楔形,而砖的前端和后端又各设半圆形的梯头和卯眼,可互相接合。水道的底是自然的黄土(生土),经过平整,但没有铺砖。据探测,水道的底面在北部稍高,在南部略低,有一定的倾斜度,利于将城内的雨水或生活用水等水流导向城外城壕。据推测,水道埋入城门门道底下的过程是先自门道地面向下掘一条沟,宽2.3m、深4.6m,由沟底向上砌筑水道,筑成之后再用土将沟填平并经夯打7(图3)。西汉长安城直城门下亦筑有水涵洞。其中北门道下面的排水渠东部位于北门道下面,为暗渠,呈东西向,主要用石板砌筑而成,局部也使用少量的条砖。现存部分长19.73m,东口通宽1.28m、内宽0.65m内高0.78m,西口通

7、宽1.25m、内宽1m、内高0.77m、通高1.2m。其建筑程序是先挖一个断面基本呈方形的土沟,接着在沟底平铺一层青石板,并在南北两壁的内侧立砌石板形成南北壁,最后以石板盖顶。石盖板仅存西端2块。两壁石板与土沟槽壁之间,有的地方用条砖或碎石块填补缝隙。中部位于北门道以西,亦为暗渠,呈东南一西北向,砖券而成。这段渠长3.45m,东口通宽1.361.41m、内宽0.840.85m、内高0.73m、通高1.01m;西口通宽1.361.41m、内宽0.80.85m、内高0.76m、通高1.07m。南、北两壁用砖平铺砌成,均为14层,所用砖主要为子母券前。自第15层以上,开始用子母砖券顶。券砖现存12排

8、,每排约40块。完整的子母砖有的长28cm、宽18cm,厚2.54cm,有的长27cm、宽18.5cm、厚34.5cm,均为素面。渠内填土为较纯净的淤土。而直城门南门道下面的排水渠为1条地下排水渠。渠在城门以东与直城门大街南边的排水沟相通,在南门道下面呈东西向通过城门,出城门之后折向西南,与直城门外大路南边的排水沟相通。排水渠券洞的顶部距南门道地面2.52.59m0券洞内宽14m,通宽2.04m、内高1.33m、通高1.65m。水渠底部铺以青石板,南、北壁全部用条砖砌成,砌法用丁砖,错缝平铺,各有8层。南壁高77cm,北壁高79.5cm。完整的条砖长39cm、宽19cm,厚99.5cm。南、北

9、壁第8层条彼向上开始用子母砖券顶,顶部每排用子母砖45块8(图4)。图4直城门南门道涵洞断面汉长城的这种过水涵洞作法亦为隋唐皇城含光门所继承。涵洞位于隋唐皇城南垣西段。发掘结果表明,其直壁高1.5m,经初步复原,涵洞上部为单拱拱券,由券砖5层构成,拱跨度约0.6m,拱高约1.2m,加上涵洞底部数层铺地砖厚,则涵洞全高接近3m。拱洞南部外侧,水平横向埋设有大石条,左右砌入破壁,下石条上面与上石条下面相对凿有横排3个方孔,内插铁栅,作为涵洞外侧的栅,拱洞内地平铺二至五层地砖,全部砖构皆用泥勾缝9(图5)。唐代洛阳定鼎门两侧还发现有石质涵洞。其中西阙西侧的涵道由青石砌成,呈南北走向,其穿郭城南垣而过

10、。其东壁条石残存上下两层,残高0.85m。西壁条石残存一层,残高060.7m0居中有分水石,残存一层,由3方条石构成,南北总长3.1m、东西宽0.6m、残高0.25m。居中的分水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两方条石的其中一头壁沿齐平,另外一头皆呈楔状。由于分水石的缘故,该涵道实际上是一水两道,每条水道宽0.83m。两股水道底部,皆平铺长方形条石,各长0.70.8m、宽0.83mO两股水道底部石面上共发掘出16个菱形桦眼,每个边长6.3cm、深皆6cm,相邻梯眼间距为8cm。这些菱形桦眼可以分为4组,每组4个,原是用以安装栅栏的。安装栅栏所用铁条仅存一根,竖插在右侧水道北端偏东条石面上的一个梯眼内。铁条

11、截面呈方棱形,边长5.9cm、残高17Cm10(图6)。图6洛阳定鼎门西侧涵道此外,元大都中段和西墙北段的夯土墙基下,亦发现了两处石砌的排水涵洞。涵洞底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顶部用砖起券。洞身宽25m、长约20m、石壁高1.2m。涵洞内外侧各用石铺砌出6.5m长的出入水口。整个涵洞的石底略向外作倾斜。在涵洞的中心部位装置着一排断面呈菱形的铁栅棍,栅棍间的距离为1015cmo石板接缝之间勾抹白灰,并平打了许多铁锭。涵洞的地基则满打地钉,其上横铺数条衬石材,然后铺砌涵洞底石及两壁11O上述城下过水涵洞,如果安置有铁栅栏,可称为铁窗。如宋代雄州(治今河北雄县)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曾上言:“准朝

12、旨,依高阳关铸城下九铁水窗,工料以数十万。缘今窗上下城堑坚固,本州最处极边,若置铁窗须开掘城身面三十尺、底十尺,不惟虚费功力,亦虑张皇。欲渐计工料,候有水窗城随损处修换。从之。12可见,雄州城原有9个铁窗,这次地方建议只将损坏者进行维修或更换,而不是全部更换,省工省料,得到皇帝的许可。又如四川成都,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暴曼雨,城中渠埋,无所钏泄,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汜西门,由铁窗入,与城中雨水合,汹涌成涛潮,居人谨趋高阜地”13,可见亦有城墙之下亦筑有铁窗。文中所附之图,均来自所引之文献。1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赵都邯郸故城调查报告J.考古集刊,1984(4).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3、.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J.考古,1972(1).3刘顺安.开封城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96.4杨新华.南京明城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7.5王卉:丝绸之路J.2001(1).6西安市文物局.含光门段明城断面考古调查报告J.文博,2006(3).7刘庆柱.考古学集刊(第17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4.8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5).9西安市文物局.隋唐皇城含光门西过水涵洞遗址考古调查报告J.文博,2006(4).10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定鼎门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4(1).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J.考古,1972(1).12李煮.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三百四十八八月辛卯.13席益.淘渠记.全蜀艺文志M.卷三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