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种群的特点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种群的特点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不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1 .种群的概念II2 .种群的特点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II教学目标:L列举种群的特点II: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群密度教学重点种群的特点II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教学过程一、导入运用建议:本章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点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的。因而,本章教学在处理不同的知识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工夫。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的调查的方法是本章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该当充分注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先生来说有必然的难度,教学中该当
2、经过具体实例来让先生领悟。从个体程度看,生物能经过本身的调理作用保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必然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同一工夫内聚集在必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从种群和群落的程度看,生命零碎有甚么特点?它们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二、知识讲解运用建设:教材在章引言中就阐述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本节的教学中,可以经过让先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阐明种群的概念。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做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等等,种群这一概念,从名字上看并不难理解,但在让先生区别具体事例能否属于种
3、群时,先生常常会出现混淆。因而,要引导先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1.概念:在必然的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两个“要素”两个“条件”两个“方面”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方式“工夫”和“空间”,即种群具有必然的工夫和空间限制,离开必然的工夫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个体经过无机结合组成的全体为种群。物种因地理隔离构成不同种群。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运用建议:教师该当将先生学习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程度转到宏观、群体程度下去,
4、阐明从宏观、群体程度上研讨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生命零碎的多层次性。种群的特点次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点很重要。1.种群的数量特点(1)种群各数量特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图。相关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工夫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单位工夫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工夫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三品种型:增长型、不变型、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增长工夫,种群
5、密度会增大不变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不变时期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减少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模式图图解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幼年多,老年少添加增长型B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不变不变型C幼年少,老年多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改变决定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影响要素:除图中影响要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运用。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一一经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将性外激素释放到田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一一降低出生率。种群由必然自然区域内相反物种的全部个体组成,但不是个体
6、的机械叠加,个体之间能进行彼此交配、基因的交流,构成了一些个体没有而种群独有的特点。性别比例不是1:1的种群并不必然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雌性雄性,养鸡场、养牛场;雌性雄性,蜜蜂,蚂蚁;雌性二雄性,高等动物。2,种群的空间特点: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地位形状或布局o常见类型有:考点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运用建议:教材在呈现种群的特点这一内容时,是从成绩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因而,让先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次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1 .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保存环境内随机拔取若干个样方,经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
7、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一切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3)取样准绳:随机取样,确保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要素影响。常用的取样方法方法运用前提过程图示五点取样法调查的全体为非长条形在全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分歧EJ等距取样法调查的全体为长条形先将调查的全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口口口口口样方的计数准绳计数样方内一切个体。遇到边界时,普通恪守“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准绳,下图所示黑点为计数的个体。顶角上的个体,普通只计上边和左侧构成的夹角上的个体。2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
8、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方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本来的环境,经过一段工夫(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前提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4)留意事项: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上的损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保持必然的工夫,在调查研讨期间不能消逝。计算公式个体总数八,_再次捕获个体数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一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加(1)标志重捕法的
9、计算中两个“偏大”在实践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降低,因而经过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由于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发标志物的零落,这样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会偏大。上述情况都是由于重捕时标记个体的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的。(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一计数法范围小、个体大估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蜥虫、跳蛹等算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法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三、例题精析运用建议:此处内容次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标题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覆盖基础、巩固和拔高三个例题。w属于种群的是()A. 一块玉米田里的全部玉米
10、、杂草、昆虫及其他生物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斯、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蛎【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求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它包括了多种生物;B项中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普通不会由一种鱼组成;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D项中指的是全部的棉蛎。故答案选D。t0k种群特点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勾引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根据是D.韩国仁川人口在亚运期间数
11、量变化次要取决于图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因种群密度取决于,故应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但结合图解中影响的只是,故为性别比例,为出生率;则为死亡率,是年龄组成。D项中韩国仁川人口在亚运期间数量变化次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工夫后在相反地位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B.这类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
12、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精确的【答案】B【解析】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运用标志重捕法。例题4J V I方两个成绩:I.某研讨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次关键鼠一一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l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初次捕获并标记只数(M重捕只数(力重捕个体中被标记只数(R)32364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nL现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践种群密度比拟可能会偏OII.(1)
13、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斐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该当计数的圆圈涂黑。(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荚菜种群密度为o组别12345678910株数m202334124233【答案】1.144高11(D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顶点的一切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准绳通常为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如图所示:(2)3株/n?【解析】I.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M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志数为4,则根据公式:M种群总数)二重捕个体数/加重捕中标志数X(标志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沪288只。该样方总面积为2hn。所以平均种群密度二288/2=144(只h112)。(lJ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