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7940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由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浅谈古诗词教学摘要:古诗词因其时代感强,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等原因,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而,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更多的是关注内容,讲究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关键词:解诗题;注释;关键字;组诗比较本学期有幸参加了包河区2021年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古诗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执教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一遍一遍的磨课中,集团队力量,逐渐对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结合所执教的古诗,谈一谈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一、由题入手,抓主要内容诗题是诗歌的眼睛。读懂诗题就能读懂诗歌的内容。由诗歌的题目入手,可以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

2、提供抓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题目较长,包含的信息较多,通过诗题的学习,学生知道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陆游的感慨的。因何而感呢?一个凉字点出原因。有了诗题学习的铺垫,以诗中哪些句子是直接写感的呢?这一问题为过渡,自然的将学生引导到古诗后两句的学习上来。再如四年级下册中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由题目中一个送字,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接着,教师可以追问“谁在什么地方送别谁,学生通过诗人和诗题就不难知道。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小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的情景。再比如五年级上册中示儿一诗,通过抓题目,学生明白这是诗人陆游写给儿子看的诗。此时,教师可以追问,这是诗人陆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

3、写的诗呢?进而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知道这是诗人陆游的临终遗言,感受陆游的爱国。二、利用注释,解文章大意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助手。学习中利用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文大意。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遗民”“胡尘”“王师等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结合注释,学生大致就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了。在理解了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来疏通文意就会容易的很多。再如,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通过注释,学生理解了耘田绩麻的意思,耘田即在田间除草,“绩麻即把麻搓成线。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前两句文意基本就可以很顺畅的疏通出来了。再比如,王昌龄的出塞。诗中的“龙城飞将胡马等词语对学生理解文

4、意构成障碍。结合注释,学生明白了“龙城”指“卢龙城”即李广的家乡;“飞将”指像“飞将军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通过注释,学生理解起文意来就轻松的多。三、抓关键字词,想丰富画面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情,都有一幅画。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诗歌的画面。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例,抓住泪、望字,体会遗民们在金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望眼欲穿,苦盼王师来拯救他们,结果却等不来,遗民们内心绝望。再如从军行中,抓住暗入孤、穿字,体会戍边将土生活的孤寂和艰苦。再比如四年级下册中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抓住寒、“孤字,体会寒雨孤山的不仅是江景,更是诗人

5、凄冷孤寂的心境。四、组诗比较,悟诗人情感古诗的教学,不能就一首诗教一首诗,要能够以一首诗的学习来带动一组诗的学习,要做到以点带面,体会诗人的情感。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例,课前由学生熟悉的示儿导入,引出陆游爱国这一主线。在体悟陆游爱国情感时,通过题临安邸这首诗,将南宋统治者的纸醉金迷、苟且偷安与诗人同情遗民,痛恨统治者的情感作对比,更好的体会诗人心中的悲凉。在体会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后,又拓展了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组诗比较学习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再比如,学习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陆龟蒙的别离放一起比较学习,通过三首诗的比较学习,学生明

6、白了送别在古人眼里不一定全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也可以是慷慨激昂的,对友人充满殷勤的祝福。五、拓展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古诗词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离小学生的现代生活比较遥远,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小学生认知其中的古今释义,又要立足课本知识和古诗词本身,为学生拓展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在有效拓展和增长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其更深刻地感知古今文化的差异,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例,因学生对当时的宋、金两国交战情况不了解,不能体会诗人陆游为何因山河破碎,国将不国而心生悲凉,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宋金对峙形势图,从地图上可以

7、直观看出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山河已经尽被金朝所占领。同时我还补充了靖康之耻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靖康耻给北宋人民带来的伤害,这样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六、以生为本,悟诗文内容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可以灵活处理,相机而动。一是可以利用图片、扩词等多种方法,自己说诗句的大致意思,或者让同桌之间互说,不理解的地方相互补充。在学生大体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个别难理解的予以纠正。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例,整首诗的意思是不难理解的,但是仍有个别词汇学生把握不好,就可以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对诗的意思把握就更准确了。二是,引导

8、学生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好像看到了什么。古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对于特别凝练的诗句,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灵活的领悟诗文大意。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例,在教学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遗民泪尽胡尘里,我出示了两组有关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词,先问学生: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这些词写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的伤害。接着追问:那些生活在异族统治者铁蹄下的遗民们是不是也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有了这些词语的铺垫,接下来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另外,为了能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我又出示了难民图,然后问学生:他们在流泪,他们为什么而流泪?你看到谁在流

9、泪?学生回答:母亲因失去孩子而流泪;老人因失去亲人,一无所有而流泪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眼前有画面感了,同时思路也打开了,这样既达到了理解诗意的效果,又对学生进行了语用的训练。再比如,四年级下册中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闭目凝听,让学生在图画中,在音乐中去感受那份寒雨孤山,再次追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情此景中,学生再来理解诗意就容易的多了。当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远不止以上所陈述的几种,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以读为本,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联系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教学不管运用哪种策略,我们都要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整体感知。同时我们要研读课标,明确目标,在教学生中要体现差异,做到适度拓展,即有学段意识,有差异有侧重点。我们还要设法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一个是与诗人的距离,一个是与时代的距离。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法,而又不拘泥于法,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因子,才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参考文献:刘帮容.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分析J.知与学,2021(6):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