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5-2035年。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氢能产业基础条件目前正在全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氢能供应和消纳能力强,发展绿氢潜力大,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1 .氢能供应能力强。我域氢气来源广泛,行业副产氢资源丰富,氢气品质好、价格低,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现有氢气生产能力100万吨/年,其中炼化企业氢气生产能力95万吨/年、盐化工企业氢气生产能
2、力5万吨/年。除企业自用外,年可富余10万吨,企业适当提升制氢装置负荷后,年可外供氢气10万余吨,氢气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 .专业平台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平台体系逐步形成,氢能装备制造园区建成落户,园区规划用地100O亩,已集聚一批氢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并积极筹备建立研发创新中心,聚力打造氢能装备产业高地。建成氢能产业科研中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中心,加快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研发,开展炼化企业绿氢替代转型示范、储能一体化示范、氢燃料热电联供等示范,推动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动力车辆示范应用,打造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 .氢能消纳能力强。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化工企业既是氢能的供给方
3、也是需求方,汽油加氢、柴油加氢、蜡油加氢、加氢裂化等环节,甲醇、胺、盐酸等产品生产均需氢气为原材料。在电解水制氢实现规模化、成本大幅下降之前,化工企业副产氢能够提供品质较好、价格较低的氢气资源;在电解水制氢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得以大规模普及应用后,化工行业又可适当压减化石燃料制氢规模,以绿氢替代灰氢作为高质量原材料主要来源,成为消纳氢气的主要产业。4 .氢能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和消纳体系,打造氢能应用园区示范、炼化绿氢替代示范、“风光电+氢储能”一体化示范,扶持一批氢能技术与装备核心攻关项目,突破大规模电解水制氢技术、装备和工艺,突破
4、储运、加装等重点应用技术和装备,形成氢能产业核心制造能力。5 .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关键材料研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打造氢气保供和综合示范基地。(二)发展氢能产业存在瓶颈1 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氢能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基础薄弱,氢能产业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均集中于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领域,在装备及材料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不足,“延链”“补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 .基础资源短缺,源头氢气供应存在瓶颈。缺少制氢或工业副产氢企业,加氢站基础设施亟需完善,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且尚无明确运营政策,导致现有加氢站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5、,加氢站建设运营机制亟待突破。3 .创新要素制约,科创载体效应仍待发挥。企业创新水平仍有待提升,氢能装备产品制造水平存在技术差距,产品成熟度和模式创新性有待提升。高端人才存在短缺,高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术蓝领工人结构性缺乏,受限于城市发展能级,地区难以引驻高端技术人才。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着力培育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与应用场景生态,不断强化氢能产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大力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装备制造水平,贯通氢能产业链条,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加快示范推广
6、应用,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城市提供全新动能。(二)发展定位氢能装备先进制造基地。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旨,以氢能领域关键装备为重点,充分融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格局,推动氢能制造高水平集聚,提升研发生产、绿色智造与整零协作等各环节竞争力。氢能产业场景应用先行地。通过场景应用创新探索与试点示范,带动本地氢能产业集聚和发展,全面支持协同共建,推动创新型、多元化的场景应用在先行先试,打造具有特色的氢能产业场景融合新模式。(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标准支持体系,基础配套较完整、公共服务较健全、企业梯队有活力、应用场景有示范的产业发展生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建成
7、氢能大数据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氢能产业相关领域企业30家以上,发展初具规模;氢能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形成具备特色的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建成加氢站和综合供能服务站10座以上,打造具有示范协同效应的标志性氢能应用场景10个以上。到2035年,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企业梯队健全、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竞争力出色、创新能力强劲、应用场景丰富的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培育5家绿氢技术研发机构,扶持一批氢能技术与装备核心攻关项目,突破大规模电解水制氢技术、装备和工艺,突破储运、加装等重点应用技术和装备,形成氢能产业核心制造能力。建成独立加氢站和综合供能服务站20座以上,打造具有示范协同效应的标志性氢能应用
8、场景20个以上,建成绿氢动能转换先行示范区。三、产业发展重点任务(一)健全完善产业链条1 .优先发展制氢产业链和氢能装备产业链。加快实施碱性电解水制氢、PEM电解水制氢项目;支持化工企业实施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形成绿氢制备产业集群。发挥装备制造传统优势,培育氢能装备链主企业,加快实施高性能储氢瓶、氢能动力系统、电解水制氢装备等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氢能装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齐氢气液化、车载供氢系统等链条,带动氢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形成优势。2 .加快发展氢能应用产业链和储运产业链。推广绿氢替代经验,推动炼化企业绿氢替代;探索氢气替代天然气在有色金属冶炼工艺中的应用;加快加氢站建设,带动氢气广泛
9、应用,形成氢能应用产业链条。加快实施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储氢瓶产业化项目,带动氢能储运业发展。探索引进“氢一氨一氢”技术路线项目,解决运输难题,发展氢氨下游产业。(二)提升基础设施能级1 .开展制氢基地建设。以电解水制氢为主要方式开展本地氢源供应,探索组建绿氢、低碳氢制备等综合性示范基地,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及开展分布式现场制氢,稳步提升绿氢供给比重,逐步构建绿氢全周期供应体系。探索建设制氢基地,积极鼓励内重点企业参与布局,围绕绿色低碳制氢模式探索,进一步提高电解水制氢技术水平及转换效率,逐步降低制氢成本。2 .合理布局输氢网络。规划构建氢气输运网络,结合地理优势,探
10、索低成本、高安全的氢运输模式。提高氢气输运能力,协调布局气氢拖车、输氢管道、液氢罐车、船运等多元化氢气运输方式,加快完善氢气综合输运网络建设。探索建设氢气运输管道,试行高压气态氢气管道输送、天然气管道掺氢等管道输氢项目,实现一定范围内氢源和用户的互通。构建智慧输氢调度平台,实现氢气输运全周期数据保障,提高氢气需求响应速度,构建智慧、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氢气输运分配系统。3 .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按照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原则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根据加氢站建设标准和规范,出台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资源利用条件与氢安全保障,鼓励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企业利用自有加油、加气站点,改扩建
11、为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在满足中长期下游应用场景氢需求的前提下适当超前布局。加快建设大容量加氢站以满足规模化乘用车和长途重载车辆的需求。鼓励利用现有加油(气)、充电以及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场址实施加氢站改扩建工程。4 .完善氢气储运体系。综合考虑地区氢气需求和供应能力,合理规划储氢基地规模和布局,统筹推进高压气态、液态、甲醇以及液氨储存等多元氢气储存体系建设,提升氢气供应保障能力。构建以高压气态运输、液态运输、固态运输和管道运输方式多元氢气运输体系,完善多元氢气运输网络建设,提升氢气运输能力。优先发展氢能高压气态运输,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以安全可控为前提,合理规划高压气态运输线路。探索
12、液态槽车、船舶运输氢气的应用。(三)强化科技研发能力1 .打造研发创新载体。将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研发纳入科技战略规划,予以长期支持。充分调动相关科研资源和力量,高标准引进和孵化一批氢能领域的研发平台、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面向产业的辐射赋能能力,培育扎根的高水平氢能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数字技术与氢能技术融合领域的相关技术创新平台,鼓励研发机构积极开辟氢能领域创新赛道。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梯度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
13、.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氢能储运关键技术、绿氢制备技术、氢动力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氢能融合应用技术等领域,迭代完善氢能技术攻关清单、动态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急用先行项目。加大力度鼓励氢能领域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推动科研院所、创新机构和企业协同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与融合型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产业急需急用的关键材料、装备和产品技术。3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各自研发创新特长,完成重大创新产品、装备或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深化产学研的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打通氢
14、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科技大市场3.0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开辟氢能领域相关服务板块念面升级科技信息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服务、科技支持、标准制订、检验检测等全周期服务。鼓励参与单位通过示范项目运作理顺内部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参与单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就细分技术与场景,开展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加快构建外部合作网络。(四)释放项目引推能量1,推动项目全周期管理。建立氢能产业项目落地协调工作机制,针对氢能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企业问题直报制度、跟踪制度等,全力提升项目落地率、投产达产率。持续开
15、展助企纾困稳进提质行动,加快政策兑现,深化细化服务,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3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强化氢能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与培育,加强与高精尖”人才团队的主动对接,积极引进高层次氢能创新型团队。优化提升人才新政4.0版”等人才引育系列工程,着力招引氢能产业人才团队。构建高端人才战略图谱和“人才数据仓”,精准引进顶尖团队。创新“以赛引才”“活动引才”等模式,举办氢能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一批创新创业团队落地。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培育一批氢能产业技术工人和“数字工匠”。(五)活化企业主体机能1 .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重点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创新发展,加大
16、氢气制造及存储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培育一批拥有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新型氢能合作模式,全面推动氢能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市场份额。对优质企业从应用场景、要素供给、研发投入、营商环境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提升本地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培育一批生态型头部企业。2 .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氢能领域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在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对氢能领域企业加强扶持。实施氢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健全小微企业跟踪联络机制、成长辅导机制和服务制度,推动小微企业向质量型、成长型、科技型发展。培育氢能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围绕市场潜力大、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氢能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3 .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氢能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深化合作,以安全、高效、低成本、低碳的供氢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稳定、高性能的核心材料及装备制造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