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98431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与分析IDC中国软件开发离岸外包20062010年市场预料与分析报告表明,2005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获得了55.6%的高速增长,市场收入达到9.3亿美元。该机构预料,中国市场将来五年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将超过40%。赛迪顾问的预料则更为乐观:到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70.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软件外包将成为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力气。日本是全球其次大软件产品和服务市场,目前仅有1%的业务外包,潜力特别大。在这1%里边,中国已获得七成。IDC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整体软件外包收入的60.1%来自于

2、日本客户;其次才是欧美市场,为20.4%。以上是数字形式的事实和预料。在现实生活中,支撑软件外包的众多从业人员并不肯定能感受到软件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现实上,由于国际经济的萧条,以及IT人才的缺乏,使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起先进行软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周期,成为企业重要的追求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把软件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环节外包出去。软件外包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大约为65%,而欧洲市场为10%,日本市场为10%o相对来说,北美和西欧的软件外包市场已经成熟,而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正在发展中。从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

3、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为278.1亿美元,仅为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的3.55%;软件产业的规模快速扩大,总额比2003年增加了48.7%,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经达到了1.7%。软件产品出口额逐年增长,2004年达到了215亿元,但还不及软件产品销售总额的特别之一,所以可以说中国软件产业的增长更多地来自于国内市场的增长,走的还是以满意内需为主的发展路途,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较低。伴随着国际软件外包的蓬勃发展,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也快速成长,其中对日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已超过了中国软件外包整体收入的一半以上,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面对这种现状,如何主动适应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培育出

4、合格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呢?目前最合适我国外包企业的人才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即软件开发人员一项目经理一管理实力与技术具备的高级人才。由于语言或文化的障碍,金字塔底层不简洁向中高层流淌,导致了对日软件公司的人员流淌性较高。最终,软件人才日益成长,但软件公司数量多规模小。2004年底,经认定的企业为10607家,从业人员约为72万人,员工人数少于100人的企业占90%,很多的软件企业大多停留在小作坊的模式中。其次资金方面,我国的软件企业一般都为中小民营企业,软件企业本身财力不够,上市的公司凤毛麟角,到银行融资也很困难。而且我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体系,国内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工具基本

5、上都是为大企业设置的,产品单调,没有特地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致使国内的软件企业得不到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因此,融资渠道不畅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产品方面,主要存在沟通、质量和信任的问题。外包不完全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它包括了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一种文化的融合,一种关系的建立,一种与客户共同发展的信念。通过中日的文化特点对比可知,在管理文化上双方既有东方管理艺术相一样的地方,但在领导艺术和风格、人员的选拔、培育、激励和任用方面、程序的决策过程的制定、对问题的处理、文档处理方面、公司治理方面,还是存在肯定的文化差异。由此引发的冲突是不行避开的。刚好、合理、低成本的处理这些冲突,充分进行管

6、理沟通,是每个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商必需解决的问题。很多软件工程师担当国际项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通实力,对最基本的工作不够细心,这样的行为往往会抵消我们的成本优势。软件公司技术力气弱,开发和质量管理流程不规范,质量限制不过关,是中国软件公司的通病。依据对全国10处软件产业集中地域进行的调查,2004年年末,取得CMM标准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04家。在全国范围内达到CMM2级以上的企业共有237家,占全世界同水平软件企业的10%,可以说我国在达成数量上是可观的。但是达到CMM5的仅有17家。中国缺乏高级的系统设计师和优秀的软件企业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程序员,做简洁的编码工作,尽管相当一部分人是高校或者

7、探讨生毕业。在需求分析和基本设计方面,中国的水平一般,很多高级的系统设计和管理人员都来自海外。从日本企业的软件外包的利用方式来看,31%是干脆向外国公司发包,而经过国内企业发包的企业占46%o其余的公司在发包时上述两种方式都存在。从增长幅度来看,更多的企业选择经由国内的大软件企业的形式向海外发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一是人才培育方面,改革软件人才的培育模式,建立包括国家正规教化、社会和企业办学的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对社会和企业办学赐予政策上的支持;主动扩大国内软件高级人才与国际软件市场的联系和沟通,尤其应重视对软件人才的语言培训。重视帮助员工成长,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它激励机制

8、等引入对人才的管理,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二是企业规模方面,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规模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手段,尽快培育一批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分额大、核心竞争力强、有探讨开发实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软件产业链的发展。我国软件企业应借鉴印度软件企业的阅历,主动与中国的跨国公司合作形成软件外包链,与其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参与跨国公司供应商选拔,打通自身承接软件外包的渠道;三是政策支持方面,首先改善融资环境,促进投资的多元化:降低软件公司上市的门槛;银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为软件公司的发展供应信贷支持;吸引外资的

9、注入,既要吸引外商的干脆投资,又要主动参与外国的风险资金等。其次,对软件出口进行指导与支持;四是文化沟通方面,在各个层级之间都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紧急事务与日常工作的问题解决机制,建立程序员、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高层经理的四层对等的质量解决机制,以便刚好解决问题;着眼于长期发展,重视长期的连续交易,建立合作关系和信任;五是产品营销方面,在日本设立分公司,使公司的组织更加贴近客户,增加跨国财务的敏捷性,提升公司的国际形象,为客户供应更加优质的外包开发与服务。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软件企业来说,应当先与进入中国的日本公司合作,做面对它们国内分公司的外包定制工作;或通过建设软件出口开发基地等,充分

10、绽开国内的营销,实现软件外包的本地化。从价值链的方面来考虑,中国的企业是否能站在价值链的上游,其实主要在于我们自己的创新实力,技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须要中国企业依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和提升自己的外包价值链,技术从低端到高端,将简洁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成本和技术优势。在产品、代工和服务构成的“软件业的微笑曲线”上,产品研发、自主创新是价值链的源头。因此我国软件产业要想融入全球软件生态链,必需加快从消化汲取走向自主创新的进程,把握国际软件产业发展整体趋势,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对日软件外包业务流程的分析,软件外包不仅被当成软件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淘金地,也被人们看做是中国软件业追逐世界的好机会。软件产业是国际

11、化产业,因为其技术具有开放性,技术更新具有刚好性,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化。软件外包就是我国软件产业开展国际化的一种方式,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对日软件外包在我国软件外包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软件企业向我国发包,主要是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地缘文化等缘由更多的偏向把外包交给中国。而我国软件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通过承接软件外包项目得到了发展资金,积累了项目阅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对日软件外包是我国软件企业壮大自身力气的有效途径,其规模将会接着扩大,同时加速我国软件业的国际化。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承接的对日软件外包项目还处于产业发展的中下游,

12、附加价值低,多数还属于“代工”模式。从长期来看,片面强调发展国内软件外包服务的重要性,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行过分依靠于对日软件外包。鉴于在对日软件项目中的得失,笔者从“人力、资金、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软件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洁总结来说是人才结构失衡、资金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吸取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阅历后,提出以下对策:我国应当集中培育面对需求的人才,软件企业应当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展融资渠道;通过沟通了解双方的文化和商业习惯,精诚合作;建立驻日机构,绽开与国内的日本跨国公司合作,进行营销;提高自身技术含量,实现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升级。中国软件产业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角色不行以简简洁单的以“蓝领来概括,重要的是找到弱点,总结阅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上一层楼。更不行以单纯仿照印度等其他国家的案例,要结合实际状况,提高技术含量,树立品牌,走自主创新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