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3164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一、自然灾害特殊人群健康分析(一)专业人员防护各级疾控机构有义务对灾后现场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进行对策引导,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灾后的主要风险不同,如地震灾害后,灾区余震不断房屋垮塌风险较高,洪涝灾害后水源性疾病、媒介传播疾病等风险提升,专业人员在灾区现场工作时应该进行相应安全性防护和专业性防护。防护应遵循安全优先、科学评估、报告审批、协同作业和科学防护的原则,避免出现过度防护和防护不当的现象。专业人员防护需根据不同工作场景,制定并执行适宜的人员防护工作方案和操作流程,保证充足的防护物资储备,定期开展防护培训与演练工作,应注意现场专业人员的健康监测,科学的选用个人防护装

2、备,人员风险暴露后采取规范化的处置措施。(二)脆弱人群健康灾害发生时的脆弱群体通常面临独特的挑战,脆弱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孕产妇、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等。灾后,各级疾控机构应汇同相关卫生专业机构,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尤其是在灾区资源不充足、灾后卫生服务中断的情况下,关注儿童、孕产妇和老人的食品卫生与营养状况,关注慢性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的药物供给和健康状况,同时应组织专业人员针对脆弱人群提供定期医学检查和药物供给、计划免疫、心理干预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根据灾后实际需要,专业人员应该对灾区居民及特殊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消除或减轻人们的焦虑

3、、恐慌等负面情绪。二、灾后风险源控制方案(一)安置点卫生学建议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的设置必须科学选址、有序规划,保证居住安全和卫生。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类型、地形特征、风俗习惯等,选择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方式。居民临时安置点的选址规划,应尽量保留充足空间,建立管理制度,预防因人口过密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在特殊情况下,可先安置,后完善。应保障充足的饮用水和食品供应,并做好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的监督工作。应加强安置点垃圾、粪便等的卫生管理,保证环境清洁。按照安置点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疗卫生和卫生防疫人员,建立临时医疗点、临时卫生防疫点或巡回医疗队、巡回卫生防疫队。做好安置点消毒、杀虫工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

4、健康宣教活动。(二)水和环境卫生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水和环境卫生控制工作主要包括:1.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提供安全的饮用水;2.做好灾区临时安置点的环境卫生;3.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做好粪便、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工作并开展监测及评估,控制病媒生物的孳生;4.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人和动物尸体,指导做好人遗体和动物尸体的挖掘、搬运和掩埋工作并做好卫生防护;5.科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回迁前环境的清理和消毒。6.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饮水安全知识。(三)病媒生物控制自然灾害发生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主要包括:1.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因地制宜开展蚊、蝇、鼠等病媒生物

5、监测工作,蚊、蝇、鼠等至少各选一种监测方法,重点在居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监测,监测点首选重灾区,每个区、县(县级市)至少按方位设35个有代表性的受灾人群安置点进行监测。2.做好杀虫、灭鼠等工作并做好效果评价。当病媒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媒介相关疾病时,加强环境治理,对孳生地进行有效管理,辅以个人防护和药物杀灭;当病媒生物密度过高或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迅速降低靶标病媒生物密度。3.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个人做好防蚊蝇保护措施,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四)食品卫生自然灾害发生后,食品卫生防控工作主要包括:1.大力开展食品卫生

6、宣传工作。2.及时开展受灾人群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和调查处置,协助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测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工作。3.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除了尽快恢复、重建食品卫生监管体系,重点做好自救食品和援救食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同时加强对灾区食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分析自然灾害应急准备阶段,各级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适时制定本单位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应该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参照上级预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修订适合本地区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其中省级疾控机构预案应该在体现政策性的

7、同时,着重体现指导性。市县级疾控机构预案应该在体现指导性的同时,着重体现本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阶段的主体职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需要充分考虑本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特定自然灾害事件可能引起的人群健康影响,以本地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评估结果为导向,结合本地区人群健康需求和本单位自身具备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突出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阶段,本机构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和人员分工。具体内容可以包括组织管理、公共卫生评估、人员队伍和物资的储备管理、技术应对、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此外应急计划还应该注明具体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以及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措施等。四

8、、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或卫生应急小分队成员应在受灾地区持续开展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工作,及时了解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状况并分析其健康需求,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救灾防病工作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可在灾后立即开展,而后根据需要持续更新信息。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知情人访谈等方法,对受灾地区的临时集中安置点、返家灾区居民家庭等地区和人群收集包括灾区居民居住状况、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厕所与粪便管理、垃圾管理)、媒介生物控制、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及健康需求等数据信息,分析灾区居民及

9、安置点的需求及公共卫生状况的薄弱点。完成需求评估后,根据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快速评估分类表单调查内容,掌握灾区各社区/村/临时安置点的公共卫生状况,并将表单中反映的公共卫生隐患列出,分析引起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根据其责任归属向相关机构提出改进建议,完成评估建议反馈。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小分队应将现场评估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报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五、灾后疾病防控方案(一)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能会对各类传染病、慢性病、疫苗可预防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监测系统产生冲击,如人员伤亡、网络中断、报告设备损毁等,灾区各级疾控机构需在灾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及时恢复各类原有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转,如紧急采购与

10、配备直报设备、启用手机端网络直报等。此外,根据不同自然灾害可能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受灾地区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在灾后第一时间建立包括症状监测、媒介生物控制、饮用水卫生监测、食品卫生监测等在内的临时主动监测系统。(二)疾病和症状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受灾地区开展传染病监测可为灾后卫生应急工作提供预警和防控策略制定依据。灾后疾病监测除常规疫情监测外,还需根据灾害可能导致的疾病病种、受灾地区既往疫情特征等因素提出需要开展强化监测的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传染病强化监测的病种可以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麻疹、水痘、乙脑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而对于出现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

11、寒、霍乱和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群应注意是否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除医疗机构常规开展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外,可根据实际监测需要将报告用户扩展至灾区居民集中安置点的医疗点以及学校等重点场所,以保证监测的敏感性。灾后根据需要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受灾地区的医疗机构、灾区集中安置点以及学校等重点场所建立临时症状监测系统,灾后常见的症状监测可包括发热症候群:发热症状、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发热伴出疹症状、发热伴头痛、发热伴黄疸等;腹泻症候群:腹泻症状、腹泻伴便血症状和腹泻伴水样便等。此外还可根据监测需要开展如出血症状症候群、神经系统症候群等症状监测指标。开展症状监测的医疗机构、临时集中安置点每日汇总信息后以电

12、话、传真或邮件等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送,如无相关监测信息,也需进行零报告。疾控机构发现聚集性等异常信息时,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开展调查处置,确保有效控制疾病苗头事件。1、病媒生物监测受灾地区疾控机构需在灾区持续开展媒介生物监测工作,监测工作分别于临时集中安置点、返家灾区居民村落等区域开展。媒介生物监测的种类包括蚊子、苍蝇和老鼠等,同时需结合受灾地区历史媒介传染病的媒介种类适时做出调整。疾控机构依据监测结果指导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灾后媒介生物控制遵循以下原贝I:当媒介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流行时,以加强环境治理,对孳生地进行管理并辅以个人防护为

13、主;当媒介生物密度过高或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应以化学性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迅速降低靶标媒介生物密度。2、饮水卫生监测受灾地区疾控机构应及时启动对临时集中安置点、医疗点、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等场所人群集中区域以及返家灾区居民家庭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源水和供水点饮水监测,水源水监测包括浑浊度、pH、色度、氨氮、耗氧量以及其它相关检测项目;供水点饮水监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的水质常规指标以及其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指标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包括色度、臭与味、浑浊度、pH、氨氮、余氯(或二氧化氯)、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等指标。集中式供水的浑浊度和余氯(或二氧化氯

14、)每日每批处理水均需测定,以便指导应急水处理措施的进行。3、实验室检测灾后实验室检测工作以灾害衍生的各类公共卫生风险管控需求为导向。受灾地区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受灾地区通过症状监测系统发现需要明确诊断的,或各级医疗机构、医疗点采集并送检的传染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临床标本,包括分泌物、痰液、呕吐物、排泄物、血液、脑脊液等,对此类标本开展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检测和/或病原检测项目;另一方面为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卫生应急小分队人员在临时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场所持续采集和送检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等标本,如食品标本、饮用水、蚊子、鼠肺、鼠血、及土壤等环境标本等。(S)

15、免疫规划灾后,需尽快组织人员开展免疫规划受损情况统计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评估,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反馈结果。灾后免疫规划工作重点应以尽快恢复受灾地区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服务和推进迟种者补种工作为主,可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具体要求实施。在特定情形下,经综合调查评估结合专家论证建议,并报灾区灾后卫生防疫指挥部或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工作。(四)暴发疫情处置通过灾后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灾区可能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警信息,根据需要组织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及时开展病例核实和现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灾区传染病防控方案和疫情处置措施,并组织专业人

16、员逐一落实。并在疫情处置结束后对防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灾后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区域为灾区集中安置点、学校和返家灾区居民家庭等,需在该类地区加强病例的监测与报告,管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媒介生物等易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中间环节,严防疫情发生。六、健康宣教和风险沟通方案灾后各级疾控机构应该根据需要针对灾害发生的特点、灾区可能发生的健康风险及灾区健康宣教需求评估结果制定灾区健康宣教工作方案。宣教内容应该包括诸如外伤自救常识、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心理健康等。宣教形式应该既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印刷品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引入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配合社区/村卫生人员或志愿者进行入户宣教材料分发和面对面普及防治知识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灾后评估总结期,还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健康宣教效果进行评价。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域的风险沟通应该贯穿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公共安全/安全评价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