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小说中的韵文叙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近代小说中的韵文叙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论近代小说中的韵文叙事摘要近代小说与韵文之关系研究较为薄弱,老残游记中的韵文亦不例外。根据小说中韵文的数量、形态、类型、来源等,韵文于老残游记中所起的叙事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其一,韵文由表及里地丰满人物形象,为小说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其二,韵文线性串联故事,在小说情节之中穿针引线;其三,老残所见、所作之韵文皆在现实时局中具有悲世的主题指向。老残游记中的韵文元素,在小说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挥其独特的叙事功能。关键词近代小说老残游记韵文叙事老残游记被认为是谑责小说,源于鲁迅之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曾指出谴责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Ho这一评点影
2、响了后世对谴责小说艺术性的普遍认知。然而,也有学者提出老残游记非仅谴责小说的观点,如夏志清评老残雪夜赋诗一段“散文描述,诗意盎然”2,将这一评价置于其总体艺术成就上亦无不妥。老残游记因直面现实、批判时政的描写,被鲁迅归于谴责小说,但这并不意味其艺术价值也庸陋。相反,其诗意绵长悠远,是近代小说中具有浓郁抒情特质的典型代表,且裨益于现代小说。可以说,近代小说对韵文进行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创造。因此,若将老残游记笼统地归入谴责小说,未免使其独特的文学艺术价值蒙尘。学界关于小说与韵文关系的研究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论述较多,对其他作品关注较少,近代小说中的韵文研究成果则更加寥寥。韵散结合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
3、统叙述方式,它在近代小说中的独特文体意义值得深入探讨,韵文于老残游记之叙事亦可谓别具意味,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节构建及主题深化三个层面逐层论述。一、韵文叙事有利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长期占据主流文学地位的诗词韵文大量渗入小说。诗词韵文传情达意,在小说人物塑造方面颇有用处。老残游记中,由小说人物创作的韵文以诗歌为主。小说中出自黄龙子之诗共七首。黄龙子出场便诗意盎然,刘鹦并非直接叙述其人,而是通过其诗引出其人:申子平抬头见屏风上“草书写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接下来看去,见“黄龙子呈稿”五字,这样惜墨如金的描述使人不得一窥全豹。随着子平“仔细看去”,读者方才得见庐山真面目:“原来是六首
4、七绝诗,非佛非仙,咀嚼起来,倒也有些意味。”字如其文,是作者塑造黄龙子形象的第一层意味。读者对黄龙子处于一种“不见其人,先闻其诗”的状态,这不仅为黄龙子的出场添上一笔诗意的想象,同时也暗合其人隐姓埋名的居士特征。联系其作可知,诗歌代表了黄龙子思想的结晶及其对世界的发问、预言。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元篇O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紫阳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雳琴。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粘满护身云。情天欲海足风波,渺渺无边是爱河。引作园中功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石破天惊一鹤飞,黑漫漫夜五更雷。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野马尘埃昼夜驰,五虫百卉互相吹。偷来鹫岭涅槃乐,换取壶公社德机。菩提
5、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五百天童齐得乳,香花供奉小夫人。小说第九回的六首七绝诗中,儒释道的思想因素反复碰撞、交融,这是以黄龙子之眼观天下。刘鹑曾参与太谷学派的学术活动,故小说人物常有太谷学派成员的影子,黄龙子即以“太谷学派集大成者”黄葆年为原型。刘鹦曾致信黄葆年:“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公以教天下为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2黄龙子的诗文由此带有太谷学派的思想底色,“不拘三教,随便吟咏”,间杂道、佛两家于儒家学说之中。可见,刘鹑将现实思想寄寓于笔端人物,以黄龙子之手,写自我之心。再看小说第十回的银鼠谚:“东山乳虎,迎门当户:明年食獐,悲生齐鲁。解残骸狼籍,乳虎乏食;飞腾上天,立豕当国。一
6、一二解乳虎斑斑,雄据西山;亚当孙子,横被摧残。一一三解四邻震怒,天眷西顾;毙豕建虎,黎民安堵。一一四解”申子平读罢,认为“这诗仿佛古歌谣,其中必有事迹”。银鼠谚是一首四言诗,形式上颇具古风,但其中嵌入的“亚当孙子”等字眼明显具有现世的象征意味。西姑点破“乳虎”即玉贤,此玉贤以晚清酷吏毓贤为原型;末句“黎民安堵”可视为黄龙子对未来的预言。银鼠谚反映了黄龙子对时局、世情的认识,读其诗便可一窥其人的思想内蕴。可见,文如其人,是作者塑造黄龙子形象的第二层意味。从“字如其文”到“文如其人”,黄龙子的形象逐层展开:书法精妙、诗文璀璨、语出惊人。这一连串特点共同塑造了一个洞达世事的隐士形象。言志缘情之诗,越
7、到了丰满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二、韵文叙事推动小说情节的构建胡适老残游记序云:“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做实地的描写。”文中风景有如从诗中化出,自然融入叙述,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说第二回叙老残游济南,韵文穿插于大明湖风景之间,移步换景。随着老残的游历,读者眼前映入三处韵文。其一,老残乘船游至历下亭,见亭上对联:“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书”。此联出自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历下”二字原为“海内”,又作“海右”,此处疑为何氏移用杜诗所改。其二,老残游至大明湖边、铁公祠前,见大门楹柱上有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8、,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出自清人刘凤诰之手,上联对应铁公享堂周围的荷池迂回,下联对应铁公祠前的湖光山色。其三,老残游至古水仙祠前,见有一副破旧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此联上联引自苏轼书林逋诗后,下联引自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正合随后的登船游赏:老残游大明湖,“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桔,擦的船嗤嗤价响”。对枯荷的描写不禁令人联想至李义山诗“留得枯荷听雨声”3。“听雨”需天时地利,而作者别出心裁地指出,“留得枯荷”不止可以听雨,还可以听擦船的响声。雨声好而船声闹,别有一番滋味,也更贴合游人赏玩之趣。小说之后的游赏描写虽未直接引诗,却处处以诗为文。譬如写水鸟惊飞,
9、恰如李清照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写莲蓬绷到船窗、老残摘莲蓬吃,乐在其中,不觉到岸,又似查慎行诗“直从叶点青钱后,剥过莲蓬始到家”5。此后,老残行至明湖居,听白妞说了“黑驴段”一段书后,赞其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妞说书口齿极快、字字清楚,似“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弦音急切错杂、动耳摇心,十分贴合说书的韵味。老残游记引诗往往具有所引诗歌的整体韵味。臂如白妞说书,小说先写大戏园子里的空戏台、座无虚席的明湖居,再写穿蓝布长衫暖场的男子、抛砖引玉出场的黑妞,最后才引出白妞说书。这一层层铺叙的笔法,与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之出场可谓异曲同工。小说描写老残游历时使用
10、的韵散结合、以诗为文的手法,反映了近代小说转型过程中韵文的动态演进。近代小说兼具“有诗为证”的外在表征和诗骚精神的内在特质,且呈现出由外而内的发展、变化6。受此影响,小说情节得到了由线到面的构建一一韵文的融入推动了线性情节的发展,诗化的描写更是面状铺展情节叙述。由此,小说的述景叙情,实现了诗稗相融的内在统一。三、韵文叙事促进小说主题的深化老残游记中,随老残视角展开的韵文寄寓着小说的主旨。书中自叙云:“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可以说,此类韵文呈现出作者刘鹑浓烈的悲世之情。1.借古诗观时事老
11、残所见之韵文多集中于游济南和游齐河两处。在游历济南大明湖时,老残先后看见了历下亭、铁公祠和古水仙祠前的三处对联。嵌入风景的韵文构建了诗意的世界,但其隐含主题亟待挖掘。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庚子国变”观之,老残的“游”颇具“寻”的意味,更具走遍万水千山、寻求治国良药的意义。在老残游黄河结冰的齐河县时,这种“寻”的意味更加突出。老残在客店观望天山一色、雪月交辉的景色,想起岁暮一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他特别感慨“哀”字意味尤妙。昔日谢灵运诗的清寒正如今日的孤寂,“哀”字之妙在于不仅写出了北方岁暮萧瑟凋零之景象,也写出了长夜难眠的感怀。谢灵运如是,老残亦如是。他抬头看见北斗七星,忽感岁月轮转,
12、这种年华消逝的无奈其实脱化自小说中没有点出的岁暮诗末两句:“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由北斗七星,老残又联想到诗经所言:“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北斗星闪亮却不能为人酌酒浆,不过徒有虚名。这首对周王室的怨剌之诗使老残联想到当时百事俱废的时局,遂无心游赏。可见,老残所发感想并非附和古人,而是贯通古今,与今日之现实紧密结合,呈现出作者之忧思深沉。2.借诗文悲现世老残所作之韵文在文中共三处,皆为诗作。第一首诗出现于小说第六回:“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鹤鹤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老残作诗前,小说已直言此诗”专咏玉贤之事”;作诗后,又有“江南徐州铁英题”
13、的七字题名。诗分八句,句句凝聚着老残对酷吏的血泪控诉,悲愤之情跃然纸上。玉贤“清官”这一绝好声名下的真实政绩,是一年以站笼之刑站死两千无辜的骇人数字。“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指玉贤之花翎顶戴建立在受苦受难的百姓身上。“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更直指玉贤是“苛政猛于虎”的始作俑者,犹言“乱自上作”。老残此诗具有“诗史”的特点,“揭发伏藏,显其弊恶”口,使玉贤的种种恶状昭然若揭。老残对酷吏的批判可谓直言不讳,诗末题名之举更有“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无畏刚强。小说中,老残最常以摇铃治病、江湖郎中的面貌游行于世,他身处江湖之远,依旧忧其国、忧其民。他的形象是一种与数千年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
14、传统背道而驰的形象,这亦是老残最难能可贵之特质。身虽渺小,心存恻隐,处江湖之远而忧庙堂之高,揭示了老残游记悲悯世人、挽救家国的主题。老残的第二首诗出现于第八回:“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娜娘饱蠢鱼!”作为文人,老残钟爱诗书,此诗即感叹自己辗转寻书却得知柳家万卷书“确系关锁在大箱子内,不但外人见不着,就是他族中人亦不能得见”。结合第一首诗来看,其诗意在叹世间种种不平:世间人,有才者不在其位,在其位者不谋其职;世间书,好学者家徒四壁,汗牛充栋者束之高阁。结合作者刘鹦的思想观之,其反封“南拳北革”的革命党和义和团,希望实业救国,思想偏向维新改良一派7,而书籍深锁、国人昏庸
15、、社会黑暗之局面,犹言“龟玉毁于棱中“,自然是统治者之过。此外,“书”这一意象还具有更深刻的隐喻意义:柳家书虽有却无人得见,这不仅是书籍本身文化传承价值的失落和雪藏,更是教育启蒙功能的名存实亡。老残游记面世时,中国正处于一个被列强瓜分、风雨飘摇的黑暗时代,急需一股新文化救亡图存、启蒙国人,因此,“书”在这一关键时刻的缺席使全书散发的悲世意味更加强烈。老残的第三首诗出现于第十二回:“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凌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归人长咨嗟,旅客空叹咤。盈盈一水间,轩车不得驾。锦筵招妓乐,乱此凄其夜。”此诗写于老残与黄人瑞消磨冻河时光之夜,其间谈起治理黄河水患的方式居然是
16、毁堤淹民,极其荒谬。诗中结冰的黄河可视为对当时中国社会困局的隐喻。黄河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母亲河,冻河则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困境,为时局所困的大多数人皆如小说中散漫消遣的庸庸之辈。老残身在其中反观自身,发现了这一困局和为其所困的人群。冻河之困局类似鲁迅的“铁窗说”,老残作为一个逐渐觉醒的人,寻找的正是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小说十二回后描写的以实践拯救中国,即对冻河困局的一次“破冰”。对比老残游记和罗振玉刘铁云传可知,“小说里的老残即是刘鹦先生自己的影子”2。面对彼时中国已残的棋局,作者在小说中为身世哭、为家国哭、为社会哭。老残所见、所作之韵文往往需要与作者刘鹑身处的现实时局互相参看,从而捕捉韵文的隐含意义及小说主题的悲世色彩。四、近代小说与韵文之关系“中国作家将文学现代化的努力,未尝较西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