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演示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演示文稿.ppt(3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掌握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3.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教育?(广义、狭义概念) 2.什么是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一一)从词源学上看从词源学上看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附不怍于人,一乐也,父母双全,兄弟无恙,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二)从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些教育家、从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对教育的解说思想家对教育的解说 看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2、所效也”,“育,养子使作也” 学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卢棱:“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裴斯塔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所有这些说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类: 教育就是发展教育就是发展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以主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
3、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 教育就是适应教育就是适应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提出“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这就是说,道德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具有的,可见,道德观念不属于“性”而属于“伪”,因此,讲“人之性善”是错误的,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发扬固有善性的教育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什么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呢?荀子回答,那就是“目辨
4、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荣辱),以及“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属于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的自然本能。 C 教育既是发展的,又是适应的教育既是发展的,又是适应的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得到完满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要使儿童适应社会,即在适应要求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教育”概念的一些权威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教育大辞典总论:“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5、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分析总结出教育的一般性或对广义教育的定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2)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永恒活动和现象(区别于动物活动)目的性、人为性 (3)是培养人的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 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影响人的知识技能、思
6、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定义:p8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的定义:p9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二、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阐述阐述教育知识,研究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教
7、育打个比喻:医学:关于人的生存的科学教育学: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根本任务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规律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服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第二节 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劳动 再次,原始社
8、会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儿童跟随有经验的长者共同劳动,在这同时学习各种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 总之,教育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这是马克思产义的正确观点。(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学校产生于何年何处?P18 学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P19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一)萌芽阶段萌芽阶段 孔子的论语 思孟学派的学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二二)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卢梭的爱弥儿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一般认为到了17 世纪,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Great Didactic of Comenius)(1632
9、)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而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则是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包括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 尤其是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把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力求使教育科学化。其著作中所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论,对后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三三)发展多样化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是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杜
10、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3) 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1912)、人类的教育学(1913)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 杜威教育思想(基本观点): 杜威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入手,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提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对旧教育进行改造。 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凯洛夫:教育学(1939) 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 (四四)理论深化阶段理论深化
11、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深化阶段 特点: 1.学生智能开发理论研究皮亚杰、布鲁纳 2.课程理论的深化研究课程理论三大典型学派: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 3.教育学其他理论研究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 布鲁纳:教育过程(1963)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1975)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1972) 教育学发展到现在,已形成许多分支。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学 教学论 小学教育学 理论学科 课程论 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德育论 高等教育学 基本学科 教育管理 职业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教育科学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特殊教育学 外国教
12、育史 学科教学论(各学科教学法) 交叉学科: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卫生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信息学、教学传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工艺学、教育未来学等等。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首先首先,学习教育学学习教育学,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观点. 其次,学习教育学,可掌握教育理论,认其次,学习教育学,可掌握教育理论,认识教育教识教育教 学规律,在工作中避免走弯路或学规律,在工作中避免走弯路或盲目蛮干盲目蛮干 第三,学习教育学,可系统地掌握教育工第三,学习教育学,可系统地掌握教
13、育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列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有些教师没有学过教育学,教育教学照样很好,而有些学过教育学的教师教育教学却没搞好。说明能否成为合格教师,关键在于有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不学教育学无关紧要 2.良师应当是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主要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张人杰主编大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2003年11月第2版。 3.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思考题 名词解释 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学 1.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2.原始社会教育有何特点? 3.简述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