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培育家庭农场 产村相融建新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势利导培育家庭农场 产村相融建新村.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因势利导培育家庭农场产村相融建新村我县现有工商登记注册家庭农场39家,从业人数218人,注册资本万元,经营面积达2.6万亩,平均规模约650亩,其中海滨、华青两个粮食种植农场,规模分别达3350亩和2400亩。家庭农场基本形成包括水稻、油菜、小麦、茶叶,蔬菜,葡萄等农作物种植及产品生产销售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总体呈现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多业并进的发展态势。一.因势利导培育近些年来,农村一些观念超前、敢闯敢试的有识之士,认为规模化种田能赚钱、有搞头,纷纷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中央的政策导向,更让其看到了利好空间。年,我县审时度势,因势
2、利导,重点扶持有条件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社员发展“家庭农场”,升级成为职业农民。并于同年5月,弓I导全国种粮大户刘兵成立了乐山市第一个家庭农场海滨农场。二,综合施策助推一是宣传弓I导面对面。深入宣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背靠背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剖析现行政策,多方学习借鉴,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和备案制度,制定相应认定标准,明确共性要求,规范类别条件,突出多点多极,确保成熟一家、注册一家、发展一家,防止一哄而上、贪大求全,降格以求。二是排忧解难心贴心。搭建全市首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县、乡(镇入村三级土地流转协调服务平
3、台,探索推行土地流转代种机制,即对一些暂不愿流转的农户,由其支付种子、肥料、管理等费用,农场主负责统一种植,每亩田每年返给农户IOOO斤黄谷、300斤油菜。代种机制有效解决了流转过程中的一些插花现象,更利于农场集中整治土地、实行统防统治和统种统收,确保农场“需要什么地,就协调落实什么地”,“需要多大面积,就帮助解决多大面积”。目前,全县土地流转达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8.2%。三是政策扶持实打实。资金上,制定了县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万元用于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家庭农场规模连片新增特色产业100亩以上,实行“以奖代补”每亩补
4、助元;对新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的农产品,分别奖励业主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并采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银场对接,重点扶持。近年来,金融部门优先向家庭农场放贷资金累计达万元。项目上,优先安排家庭农场承担高标准农田、农村“五小”水利、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等项目建设;优先考虑家庭农场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晾晒场地、农产品仓库、农机具库房等生产经营用临时建筑物。去年以来,家庭农场承担各类项目建设资金额度达万元。人才上,依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培训、品牌培训等技能培训项目,加快培育职业农民。近两年,我县完
5、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万人次,培育新型农民2800人。四是综合服务手牵手。充分发挥农口部门职能作用,组织人员与家庭农场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制定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问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大力实施“四新”示范,“五良”覆盖,家庭农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供农资配送服务,促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引导场主之间互帮互助,互利互惠,资源共享,新建各类农民合作社54家,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划算”等问题,提高家庭农场农业组织化程度。三、彰显成效引领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引领
6、我县现代农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新弓I擎二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普遍高于一般农户,粮食种植每亩多收入150元,蔬菜每亩多收入500元左右。如海滨农场流转3350亩土地种植粮油作物,每年仅经营性收入可达万元,且带动960户农民、每年户均增收元。二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我县“西部瓷都”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全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2万人;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元,同比增长188%o三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00多台套,农业机械化率达70%o如华青农场先后投入万元,购置各类农业机械设备14台套,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服务、“一条龙”产销
7、,去年实现纯收益达余万元。四是保证了“农地农用二有效规避了农地“非农化”问题,有效控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C产村相融建新村近年来,区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做法是:一,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新村针对东北浅丘地区农村房屋分散、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现状,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力争提前2年实现全面小康,着力把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作为最紧要的工作来抓。一是促进就地城镇化。一个综合体就是一个“微集镇”,打破农民城镇化的单一模式,促使区、乡、村城镇化多
8、元互动,促进小集镇发展。二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幅员面积小,农村人口27万,我们着力健全综合体医疗、金融、教育、休闲、娱乐功能,把综合体作为链接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的纽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强化农村产业布局。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产业建,突出近郊都市农业发展,统筹全域产业规划。为此,重点在人口集中,基础较好的城郊乡镇选址,在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耕作生产的地方规划建设,做到产村同步,深度融合。二.突破瓶颈,保障建设要素坚持“尊重、引导,支持、组织、参与”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农民主体地位,以机制创新求突破。一是农民自主。由农民当家作主,自愿参与综合体建设管理,自主建设农房,自我管理新
9、村,自主选择产业,解决了综合体建设谁来干的问题,真正实现“民建、民管、民受益”。二是多元投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保障资金投入到位:农房和产业建设资金主要由农民自筹自投,弓I导和撬动社会积极投入,政府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将投入到企业的资金转化为股本量化给农民入股经营,并通过“拆旧建新二“农村危房改造”和贷款担保贴息帮助农民建房和发展产业,有效解决了产村建设钱由谁来出的问题。年,全区投入资金亿元,农民自筹约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达亿余元。三是多措并举。新农村综合体农房建设用地,以建新拆旧、集中建房、土地整理三种方式解决,保障了产村发展用地,解决了产村建设地从何处来的问题。去年,全区“
10、建新拆旧”和新村周边土地整理获得集体建设用地500余亩,新村集中建房约16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三、改革创新,依托新村发展产业依托新农村综合体推进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我们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是深化土地经营权改革,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进行确权颁证,建立乡镇土地流转中心,鼓励农民自愿以转包、入股等的方式流转土地,即进企业建园区、建基地,培育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重大户,助推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区建成各类产业基地16个、农业产业园223介,每个综合体周边均配套建成5个以上大型产业园和2个以上产业基地,促进了资源转化为资本。二
11、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坚持“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产业定位,重点围绕百万人口“菜蓝子”抓蔬菜。创新人才弓I进和扶持机制,吸弓I优秀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建园创业,加强科技助农兴农。探索和推行农民产业发展奖评制度,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全区建成了畜禽、蔬菜、水果、花卉林木“四大”主导特色产业,带动乡村休闲旅游迅猛发展。三是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大林模式”为弓I领,依托企业、园区和基地,深化“企业+农户”“园区+农户”“基地+农户”和专合组织,形成了供种、技术、管理、品牌、销售和多次返利的“五统一返”农企利益链接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产权抵押融资、土地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分享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成果。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青山湖等新农村综合体3个.专业蔬菜基地10万亩。上半年,全区农民现金收入达元,位列全省丘陵县(市、区)第4位,新农村综合体及周边农民今年上半年现金收入达万余元,形成了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