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2183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附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国城市化率在2019年已突破60%,中国已有持续二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十年仍将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直到中国城市化率达到7075%,中国城市化才会放缓,进入城乡发展新的阶段。城乡关系是思考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战略或模式的一对基本关系,在当前时期重新思考城乡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发展战略,反思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政策,从而可以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乡关系的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改革开放前城乡分离的阶段;分田到户以后取消农业税之前城乡关系松动阶段;进入新世纪城市快速发展、农村迅速衰落,城乡关系重组阶

2、段。再过若干年,中国城乡将进入融合与均衡发展阶段。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不过这个新阶段还远未到城乡均衡发展的阶段,仍然处在城乡关系重组阶段,是重组阶段的高级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典型特点是城乡分离,尤其是以户籍制度为特点的城乡二元体制。当然,这样一种分离并非城乡割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村支援城市工业化,农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改造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城市通过工业化和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推动中国跨越式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最终反哺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关系进入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一是放松了对农村非农产业的限制,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代表的乡村工业化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二是放松了户籍管

3、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逐步成为潮流。此一阶段是城乡关系松动阶段。进入新世纪也几乎同时进入到了城乡关系的第三阶段,即城乡关系重组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出口导向的沿海加工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吸纳农村劳动力,农民大量进入沿海地区务工经商,中国农村普遍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庭结构,农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极大地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因为有了来自城市务工经商收入,农民在家乡建新房,也增加了家庭的人情消费,农村变得更加繁荣。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进城农民开始谋求在城市买房安居,不再只是在城市务工经商而计划回农村生活,他们进城不再是获取收入的手段,进城本身成为了目的,农民开始在城市买

4、房安居,甚至一些地区青年结婚的前提条件就是在城市买房。农民进城成为大势所趋,农民家庭由两代合力建设美好农村生活变成了两代合力进城,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城乡关系进入重组的高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通过从农村提取农业剩余支持城市和工业建设,使中国在短期内完成了工业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大后方:稳定器与蓄水池。改革开放前,城乡实行二元体制,正是借助二元体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这时候的城乡二元体制可以说是城市对乡村、工业对农业的剥削性

5、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体制大为松动,国家逐步取消了限制农民进城的各种体制障碍,又因为农民家庭仍然缺少在城市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国家对资本下乡采取了较为限制的策略,从而形成了当前中国独特的“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门。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避免了中国农民过度进城,避免了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出现。这个意义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都具有不平衡的特点,都存在二元体制和二元结构,差异在于改革开放前的剥削性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借助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前,国家得以聚集资源迅速将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

6、正是农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保障和退路,农民才没有沦为城市贫民窟一员,中国才保持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中国制造才能获得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工厂”240o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城农民越来越有机会在城市获得体面就业与收入机会并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国家也越来越有财政能力为所有进城农民提供在城市体面安居的保障,农村就不再需要留作农民进城失败的退路,农村也就可以向城市开放,一个更加平衡也更加开放的城乡关系就可以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大量城市资本为了获得农村亲近自然的好处而进入农村,农村获得了更多城市资本注入而因此变成更加生机盎然。在未来可期的城乡均衡发展阶段到来之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有其

7、存在的合理性。当前城乡关系重组阶段采取何种城乡发展战略,对于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仍然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般情况下农民是没有“乡愁”而只有“城愁”的,农民一心想着如何体面进城,只有无法体面进城时,他们才会退而求其次希望仍然能保持住农村的体面生活。也是因此,在当前时期,一般来讲,只要城市能够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不必非得通过乡村来解决。相关的,只要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不必非得通过政府力量来解决。以此来审视当前的城乡发展战略,可能就会有很多与当前主导意见略有不同的政策意见。二、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极迄今为止,各个国家现代化都是以城市化为基础的,因为

8、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应,使得城市不仅成为工业中心而且成为科教和服务中心,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中国城市化率也一直上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目前的60%o相应地,中国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城市,城市经济总是占比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的城市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是单独存在的城市,再加上城市所带不大的郊区。城市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二三产业体系,具有巨大的经济体量,不仅是各个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是各个区域的文化中心、科教中心。二是以城市带形式存在的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区域内的农村早已融入到区域城市体系中,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方面均已脱农向城,农村工

9、业化,农村成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城市带地区,跨市甚至跨省,经济体量巨大,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此外,若干大城市特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带,比如长三角经济带由沪苏浙皖四省(市)组成,其内有城有乡,是超过城市带的经济区域,却又是主要依托城市而存在的。从城乡关系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持续进城,中国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经济占比已居绝对优势。从城市内部情况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带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简单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模持续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带和特大城市大城市比一般中小城市有更快的发展,中国经

10、济总量和人口总量越来越向沿海城市带和特大城市大城市聚集。沿海城市带以外的市域县域经济发展远不如之前预期,在经济占比中的位次不断下降。表现出来的就是人口和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方向偏移。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东西差异,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占比越来越呈现出对中西部地区的压倒性优势。与人口进城和经济重心在城市相一致,就业与获利机会、发展与创新机会也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也是到城市经济重心寻找就业和获利机会。经济重心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带产生了大量就业和获利机会,一般农户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远离家乡来到经济重心就业获利,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大城市特大城市有大量获利机会,却有很

11、高的安居成本,进城农民工仅靠务工收入难以在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体面安居。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也决定了中国的城市难以为所有进城人口提供体面安居的可能266o总体来讲,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沿海城市带和特大城市大城市,是进城农民获利的地方,却往往不能成为他们安居的地方。农民要进城,但他们不是一下子就进到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是进到了自己家乡的县城。三、县城、乡镇与村庄中国有两种不同区域的农民,一种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带内的农村和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近郊地区,这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已融入到城市之中,农民家门口就有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这些地区的农民家庭与城市家庭无异,因此不在笔者讨论的农村之列。另外一种农民就

12、是占全国绝大多数农民人口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地区的农民,这些地区农民远离城市经济重心,缺少家门口的就业获利机会,他们不得不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最为普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农户家庭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曾乐观估计中国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3。到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纷纷关闭,乡村工业化道路不通。不仅乡村工业化道路不通,而且中西部县城的工业化也普遍成效不彰。相对来讲,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市域经济因为达到了相对合理的人口规模和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形成了二三产业的聚集,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能力。县一级十分重要。虽然相对来讲县城缺少

13、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县一级却具备完整的行政职能,具备远好于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且县城离村庄比较近,县城房价低,县城因此成为农民进城安居的第一站,农民进城往往是通过在更能获利的沿海地区就业来获取收入,却在县城买房安居4。县城房价低,是自己家乡,亲近且熟人多,县城可以兼顾村庄中的家庭和农业。全国中西部县市一级也抓住农民进城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县城房地产经济,开放接纳农民进城。农民进县城,最重要的一项是让子女接受城市较高质量的教育。县城当然也能给农民家庭更多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和让农民家庭享受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一般来讲,当前发展阶段,中国二三产业难以为农民提供在大城市体面安居的稳定收入条件,或

14、农民工工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大城市完成体面的家庭再生产。县城房价低,生活成本也比较低,农民家庭通过青壮年子女在大城市务工收入再加上中老年父母在农村农业收入,大致可以承担得起在县城买房以及生活。县城的问题是缺少就业机会,所以,农民家庭即使在县城买房了,也往往不住在县城,而是年轻子女在大城市务工和年老父母在农村务农。他们在县城买房以为家庭留下将来进城的准备。当然也有越来越多农户家庭进到县城,尤其是为了享受较好教育资源而进入县城。县城买房城市化,不仅仅有房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较低的好处,更重要的好处是可以兼顾村庄中的农业和照顾仍然留守农村的中老年父母,或者可以反过来讲,仍然留守农村的中老年父母通过

15、农业来支持进城生活的年轻子女。在县域范围,农户家庭中子女进城父母留乡,相距不远,可以相互支持,相互照应。城市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也有更多就业获利机会,农村则有更低的生活成本和与土地结合起来的便利。城乡之间相互支持与相互补充。相对于县城和村庄,乡镇一级则是既缺少县城良好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又缺少村庄与土地结合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因此,在乡镇企业衰落的大背景下,乡镇一级也变得越来越缺乏存在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中西部地区,除少数具有区位优势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基础的极少数中心乡镇以外,绝大多数乡镇并不会成为接纳农民进城的场所,因此会更加萧条衰落。村庄当然是衰落最为迅速的,这是中国迅猛城市化的必然结

16、果。村庄衰落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农民家庭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很重要的只是剩余劳动力进城,进城目的是为了消化家庭剩余劳动力,从城市获取就业和收入服务于农村家庭再生产。这个时期,农民进城了,农村却变得更加繁荣。城市人口一直在增长,因为城市人口是按居住地来统计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被统计为城市人口,农民家庭却因为这些进城剩余劳动力在城市获得收入而变得更加富裕。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农民家庭目标发生重大转移,由之前将城市务工收入拿回到农村消费,变成以进城为目标,不仅城市务工收入用于进城目的,而且农村农业收入也服务于家庭进城目标。为了更加有效地进城,农民家庭仍然保留了中老年父母留村务农,一方面务农有农业收入,一方面村庄生活成本更低。也就是说,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目标都在进城,城市是目的,村庄只是手段,农业只是手段。越来越多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户家庭进城T,大多数农户家庭难以全家体面进城,留守农村务农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