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裨益试论一课多研与教研组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的裨益试论一课多研与教研组成长.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集体备课的裨益:试论一课多研与教研组成长【摘要】“一课多研”是一种融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于一体的幼儿园教研组研讨形式。“一课多研”活动借助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学、做、研、思、再学、做、研、思的循环,既发展了教师的个体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团结合作发展。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开展主题活动时把握不到位,容易忽略主题目标,过于聚焦活动素材,忽略了对主题“内容与要求”解读,如何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帮助教师解读是促进幼儿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的关键。【关键词】一课多研教研文化教师成长“一课多研”是一种融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于一
2、体的研讨活动。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运用,我们认为:作为幼儿园教研组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课多研”不同与以往教研活动中的单纯的理论学习和单纯的实践活动,而是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做、研、思、再学、做、研、思的循环,既发展了教师的个体能力;同时又能促进教研组内,教师间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一、研究参与者的遴选:指定靶子课教师“一课多研”活动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本园、本班幼儿近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教研组集体选定的。而“一课多研”一研活动的实践者,即“靶子课”教师的选择,是由组长考虑决定的。作为组长,首先要分析教师。我们发现,组内不同教师有
3、不同的兴趣、爱好,各有优势。青年教师有创新意识,够大胆,但缺乏经验;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因为经历过上阶段课改的变化,相对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可能受经验惯性的影响,改变起来较难。所以在选择时,我们往往从几方面综合考虑,最后确定“靶子课”的人选。如:在大班“咕隆咚”的一课多研活动中,我就选择了有十年教龄,但又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活跃的周老师,担任我们研讨活动的“靶子课”任务。其次,考虑到靶子课实践者的压力相对较大,教研组长就和组员一起,通过集体分析和研讨活动内容,制定初步的活动计划,这样来减少靶子课教师的压力。以后的活动也证明,周老师在整个研讨活动中能正确审视自己,敢于开放自己,并依托集体的力量,
4、专家的指导,经过多次反思和实践,提升了教学经验,改进了教学行为。而教研组通过由周老师介绍其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获得,同时引发了组内其它教师尝试实践的愿望,在以后的几次研讨活动中,大家都踊跃承担靶子课的任务,不再视“靶子课”为畏途,而是它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二、研究的现实基础:课例导向的优势“一课多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教研的主体性。以往我们的教研活动,很多是以理论培训为主,老师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常常觉得“无话可说二而教师的学习其实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是一种基于案例的情境性嵌入式学习。现在我们通过“一课多研”活动,正是借助了课例这样一个生动灵活的载体,使得教师们都有话说,能够充分
5、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说是会说了,但是如何让老师们说到点子上,说得有价值呢?这就需要组长的引导:组长会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带动组员围绕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发教师的个人智慧。如:在一课多研活动的初次讨论中,所有的教师都要考虑“如果我来组织,准备怎样做?为什么?”;然后组长鼓励教师将不同的活动方案都提出来,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依据,活动的重难点是什么?再说说有哪几个主要的环节,怎样实施等?对不同的方案分析差异,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的碰撞。此时,对于组内产生的争论,组长是不会轻易给予肯定和否定的,而是让教师在争论的过程中,自我分析,自我调整方案。在争论中不成熟的方案就自然被淘汰了,若各自理由
6、不相上下,大家也觉得各有千秋,那也可以让两者都进行一下尝试,最后验证孰是孰非。这样的研讨,也使得教师们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学会独立分析设计活动。课例研究还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让教师在实践、研讨中学会反思。舍恩早在1987年就提出“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后来波斯纳将之概括为:成长=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即要有教师的主体悟性,同时也是借助同伴间的支持与挑战来获得的。所以,我们在实践研究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合作,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凭着群体大脑资源的再投入与撞击,解决新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观摩实践活动后,组长先引导组员思考:“活动中有哪些好的经验,为什么?
7、”、“有什么不足之处,为什么?”、“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等等。对于由此分析而产生的矛盾,组长会通过“比较”的方法,肯定经验,帮助教师归纳策略,并探讨分析经验或策略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1.从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一一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中有那些可发掘的教育因素?2.从教师的实践来比较一一讲讲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教学策略,有什么优势,老师的应对如何?3.从幼儿的表现和活动效果来比较一一看看幼儿在这个活动中是如何学的,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否促进了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等等。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使得每个层次的教师都在各自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且大胆公开自我。同时在自己说想法、说
8、体会的时候,也要学习倾听他人,积极回应。此外,对于这种教研活动中的讨论,势必要求组内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先进教育理念,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因而它激发了我们组教师主动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理论学习中被动学习的无效局面,并提高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三、创新与试验:对主题内容与要求的解读随着对教材研究的深入,“内容与要求”在整个主题框架的建构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认为,主题中的各活动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千变万化,但是“内容与要求”是整个主题的中心和灵魂,是开展主题活动的依据,即所有的活动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因此,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对“内容
9、与要求”的解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解读主题的“内容与要求”,使其具体化,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呢?我们尝试通过集体备课的教研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围绕小班主题活动小兔乖乖,开展了实践与研究。小兔乖乖主题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听童话故事,喜欢观察照顾小兔,并有兴趣参加装扮活动。(一)幼儿情况分析年龄特点一我们认为:小班年龄阶段是幼儿感知觉发展比较敏感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通过最初的接触和观察等直觉行动思维实现的。同时小年龄的孩子对小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喜欢用抚摸、抱一抱等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小动物的亲近感,而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则是最能引发幼儿对动物喜爱和亲近的情感。所以观察和照顾小兔子是
10、开展主题活动不可或缺的。己有经验一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生活中与小兔的“接触”不少,动画片、图书中经常出现小兔子的形象和故事,使孩子们在印象中已经具备了一些兔子简单的特征一一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喜欢吃青菜和萝卜;而童话故事中对小兔子的生动有趣的描述,更使幼儿萌生了对兔子的美好想象,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兔子关注的兴趣。(二)理解“内容与要求”根据分析的幼儿情况,我们针对“内容与要求”进一步深入思考,挖掘“内容与要求”的内涵与外延。“爱听童话故事”一一对于这个要求,孩子们基本已不存在问题,故事是小年龄孩子了解周围世界,用得最多也最容易的学习材料和途径。而“小兔乖乖”的故事形象更是深
11、入每个孩子的心灵,百听不厌。因此在这个主题中,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我们的思考更多的是一一该如何“拓展”孩子对童话故事的喜爱?针对小年龄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这一特点,可以向装扮、表演发展,让孩子们戴戴小兔的头饰,说说故事里简单的对话、唱唱顺口溜似的儿歌;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加深幼儿对小兔子的了解、感受与动物亲近的情感。“喜欢观察照顾小兔”一一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方式的特点出发,教师应创设让幼儿接触、亲近小兔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幼儿对小兔的认识更加直接、具体与形象,满足幼儿的情感。而这种观察与照顾,不仅仅是指对真实的小兔子的,还包含对图片、多媒体、相关的阅读材料中的小兔子外形特征和习
12、性的了解。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感知和了解小兔子,孩子们才会对小兔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加深喜爱的情感。而我们也可以在幼儿已有的对兔子外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导幼儿发现更多不同的小兔:眼睛颜色的不同、皮毛颜色的不同、耳朵长短的不同“有兴趣参加装扮活动”一一幼儿的活动是直接作用于材料的。要让幼儿有兴趣地参加装扮活动,就要借助材料对幼儿的吸引。那么,提供怎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呢?我们认为: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不应是教师已设计好的现成的装扮材料(如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而是需要自己观察和选择替代的装扮材料。可以在材料的种类上进行丰富,如:提供马甲袋、鞋垫、树叶、浴花、纸盒等,多种形态上与小兔装扮特
13、征相似的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在对事物的明显特征观察上,与幼儿已建立的对小兔外形特征的认识产生联想,继而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装扮活动。丰富的材料和自主选择的形式更能促使幼儿有兴趣地参加装扮活动。同时,我们还考虑到,既然幼儿有了对小兔外形的装扮经验和听童话故事小兔乖乖的经验,并有了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那为何不能让小班的孩子也来尝试表演呢?这是一种能够满足幼儿情绪体验的表演。让小班的幼儿在扮演小兔的过程中,模仿模仿小兔的动作,说说故事里小兔说的话,唱唱儿歌,表现他们所能感知的故事中最有趣的情节,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从而使幼儿的情绪体验和经验感知,更好地表现和表达。主题小
14、兔乖乖从“喜欢观察小兔”一一“装扮小兔”一一“表演小兔故事”,透过对“内容与要求”的解读,我们发现,这一主题的“内容与要求”中蕴涵着层层递进的关系,为怎样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怎样有效地开展活动指明了方向。这样,原来因缺乏对“内容与要求”的详细分析,而“拿到篮里就是菜”的现象渐渐得到纠正。通过以上对内容与要求的解读之后,我们对主题小兔乖乖的“内容与要求”有了新的调整:爱听童话故事,喜欢观察照顾小兔,并有兴趣参加装扮、表演活动。在对主题小兔乖乖的“内容与要求”的解读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解读要注重“内容与要求”与幼儿发展的适切性;解读要注重“内容与要求”的可操作性;解读要注重“内容与要求”的挑战性。
15、()围绕“内容与要求”选择活动内容由于教材内容的丰富,给了我们充分选择的机会。我们将教材内容分为必选和备选两种。其中,必选内容就是指保证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必需的、最基本的经验。而备选内容就是根据孩子、老师、环境的不同,而提供的主题活动资料库。通过“内容与要求”的解读,我们确立了三个活动为小兔乖乖的必选活动,它们依次是:活动一:可爱的小兔(一)活动要求:1、在找找看看中,了解兔子的外型特征。2、萌发喜欢兔子的情感。活动二;可爱的小兔(二)活动要求:1、能根据兔子的特征装扮自己。2、乐意参加装扮活动。活动三:小兔乖乖(三)活动要求:1、爱听童话故事,知道简单的情节。2、有兴趣地参加表演活动。在“内容
16、与要求”的引领下,主题小兔乖乖下的各个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着,幼儿的发展显而易见: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喜欢簇拥到故事角,抢着戴上兔子的头饰,体验故事表演的快乐;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不单止于小兔子,他们对小乌龟、小鱼的观察兴趣也变得浓厚了,经常到自然角去看看它们,还愿意喂食给它们;在家庭中,家长发现孩子对各种长长、短短、圆圆的事物特别有兴趣,并求助家长把这些东西装在自己身上装扮小兔,和爸爸妈妈做游戏。从孩子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得到很多暗示和启发。如:在教材中有一一“小兔吃萝卜”、唱唱跳跳走路、“小兔找山洞”等几个小点。我们在追随孩子与课程相融合的基础上,各班选择开展了不同的学习活动。如我们的“小动物走路”,就是让孩子在听听唱唱中,区分不同音乐的旋律,并根据音乐提示,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小鸡走走、小马跑跑、小兔跳跳。而有的班级在“小兔吃萝卜”中将数的学习与模仿小兔生活的游戏结合在一起,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