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观察记录橙色的生1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观察记录橙色的生1星.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幼儿园小班户外游戏活动观察记录橙色的生1星观察对象:小班幼儿观察时间:9月29日下午户外活动时间观察背景:小二班户外活动时间到了,主班老师拿了两箱材料 出来,一箱装的是弹弹圈抛接球,一箱装的是小高跷。小朋友们纷 纷上前挑选玩具,生1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等其他小朋友拿着玩具 走开之后,生1慢悠悠地走过来,缓慢地把小手伸进箱子里拿了一 双黄色的小高跷观察目的:观察该幼儿活动过程中对于新游戏材料的学习情况观察过程:生1把高跷放在地上,一只脚非常顺利地放在了其中一个高跷 上,但另一只脚她尝试多次还是无法放在高跷上。在尝试多次无果 后,她皱起了眉头,两边嘴角逐渐下垂,随后她默默捡起地上的黄 色高跷,一声不
2、坑地把高跷放回箱子里去。这时1.老师走到箱子边 蹲下来跟她说道:“你可以选一个你喜欢的颜色再试一次哦,再试 一次,你可以做到的。”听到1.老师的话,生1微微点了点头,再 次把小手慢慢伸进箱子,拿起了一双橙色的高跷慢慢走到旁边的空 地。1.老师说:“你可以先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把另外一只脚放进 去的哦,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生1开始停下来观察身边的同学, 接着她又开始了尝试,这次她的一只脚依然顺利踩上高跷,而另一 只脚仍然放不上去。随后,1.老师说道“你可以先用手把绳子提起 来,把高跷平放在地上,等高跷稳定了,再把脚放进去,要踩在中 间位置哦,再试一次,你可以做到的。”听完,生1微微点了点 头,再次
3、独自进行尝试。在尝试3次仍然没有双脚顺利踩上高跷 后,生1又皱起了眉头。这时1.老师伸出手轻轻托了生1的手臂一 下给她借力,生1终于在1.老师的搀扶下双脚站在了高跷上,并用 左脚往前迈出了一小步,这时1.老师提高了音量笑着说:“你看, 你已经可以走出一步了,你好棒呀!”生1嘴角上扬,笑着说“对, 我玩橙色的就可以踩上了 !”随后生1又笑着自言自语道:“橙色 的可以!”后来生1又继续独自在一旁空地练习,每次都需要尝试 很久她才能独自双脚成功踩上高跷,双脚成功踩上高跷后,她一边 走一边大声地跟身边同学说“多练习就好了J分析:教师层面:1 . 1.老师能够在户外活动中很好地关注到生1遇到的困难,耐
4、心地鼓励与引导,并对生1取得的进步有针对性地肯定和表扬,让 生1对自己的进步有所认识并感到自豪,让幼儿在活动中树立自尊 和自信。2 .教师是幼儿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 及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指导,促进幼儿发展。1.老师一开始只是对 生1进行了口头上的肯定与鼓励,虽然可以缓解生1低落的情绪, 但并没有对生1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不利于生1踩高跷的活动继续 进行。而后来1.老师让生1观察模仿其他小朋友以及1.老师直接告 诉生1做法并搀扶生1踩高跷,都没有贯彻启发式教学,不利于培 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幼儿层面:1 .小班幼儿身体、动作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手眼协调能 力和身体平衡能
5、力发展还不完善,保持物体平衡和对称等技巧还未发 展完全,所以生1在活动中,很难控制高跷的平稳。通过玩小高跷可 以锻炼生1的平衡感,也有利于促进生1的手脚协调。2 .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生1更多的是依靠亲身经 历和直接操作具体的事物进行学习,而1.老师的口头语言指导需要 幼儿具备抽象逻辑思维,所以生1还不能理解老师抽象的语言指 导。3 .生1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后,在老师鼓励下慢慢学会了坚持, 克服困难,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在双脚成功踩上高跷后,极大地 增强了生1的自我效能感,使得生1在后续练习中能够进行自我激 励和鼓励同伴。措施:1 .当幼儿刚进入一个新的游戏环境时,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多
6、 观察、少干预,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和最佳的教育契机,实施适宜的 干预。干预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 指导,并且注重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生1另一只脚一直 放不上去,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是否高跷要平稳了才能踩上去 等等,通过启发式引导幼儿一步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2 .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分享经验,强化生1的自我效能感,并拍照发给家长,通过家园互动给予幼儿多重鼓励。3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多 种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如:走平衡木、沿着地面 直线走点评:1 .客观具体的语言“描述”幼儿。X老师在对幼儿行为表现进 行观察记录时,采取定点观察和定人观察相结合,轶事记录与追踪 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具体的语言行为、细致到表情的描写,让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活动过程中对于新游戏材料的学习情况。2 .立足教师幼儿双层面把握分析重点。教师在分析理解幼儿行 为表现时,分为教师层面和幼儿双层面,既客观分析教师的介入行 为,又努力挖掘幼儿表现中有价值的方面,使分析的内容紧紧围绕 幼儿行为的闪光点,保证分析理解的深入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