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粒吸水返水试验.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34491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粒吸水返水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陶粒吸水返水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陶粒吸水返水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粒吸水返水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粒吸水返水试验.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进行陶粒吸水返水试验、继续采集力学试验数据和水化程度试验数据以及整理专利和国家基金。一、陶粒混凝土吸水返水试验本周完成了混凝土吸水返水装置。试验步骤如下:1、取实验用陶粒钻孔至陶粒中心位置,见图1;2、取玻璃管插至陶粒中心,并用防水胶将陶粒与玻璃管粘结,使其不会漏水,见图2;3、取硅胶管将两根有刻度线的玻璃管连接组成U型管,并在水面滴少许煤油,使水不会蒸发,见图3;4、混凝土装模后,将带有玻璃管的陶粒插入至混凝土中心,用硅胶管将玻璃管与U型管相连,实物图见图4,示意图见图5。5、开始读取U型管两端读数,采集数据。图1陶粒钻孔至中心图2玻璃管与陶粒连接图3自制U型管图4吸水返水装置实物图图5吸水

2、返水装置装置图实验注意事项:1、由于吸水返水引起的水柱高差变化小,所以自制U型管所采用的玻璃管测量精度需为0.01ml,保证数据的准确;2、由于精度为0.0ImI的玻璃管内径很小,容易产生毛细现象,使得管内残留小气泡,因此制作过程应当更加小心,避免有气泡残留,影响实验数据。3、要先将玻璃管与陶粒连接,等防水胶硬化后再进行预湿,这样可以保证连接部位不出问题。预湿后的陶粒与玻璃管的粘结性能差,容易脱落。目前仍然在采集数据,实验龄期为28天。二、关于混凝土碳化模型目前混凝土碳化模型主要分三种:基于碳化实验(实验室与现场)的经验模型;以扩散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推导模型;基于扩散理论与试验结果的模型。虽然众

3、多学者研究的碳化模型类型众多,可是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以试验结果为基础的经验公式拟合,其影响因素众多,混凝土原材料的材料性能、配合比,使用环境等等,各个研究所选取的因素不同就导致其拟合出来的经验公式大相径庭。不过虽然公式众多,但是,有一点却是已经被大部分学者认同的,那就是碳化深度与碳化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即毛=zF,其中,XC为碳化深度,k为碳化系数,t为碳化时间。通过不同的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碳化系数匕虽然碳化模型众多,可是每种模型却都有局限性。例如,以试验结果为基础的拟合公式,虽然和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可是由于因素选取有限,而实际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应用的局限性

4、大。理论推导的公式虽然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是存在数据量化的困难。目前的研究趋势是理论推导与试验结果结合的试验方式,这样得到的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同时各参数都能从实验中得来,有比较好的研究前景。另外,从实验方法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直接破型测试方法(自然碳化法,即NAC、快速碳化法,即AAC)和间接测试方法(CBM法、TOR法),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是AAC法,但是这种方法所采用的碳化环境与自然碳化的环境并不相同,而目前仍没有找出二者之间的明确关系,就算同样是AAC,国内外规范要求采用的CO2浓度也不相同,因此是否快速实验法能完全表示自然碳化的过程,怎样能更好地通过实验方法反应自然碳化的情况还是存在研究的空间的。目前关于碱矿渣水泥混凝土的碳化模型还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