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之路?.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之路?众所周知,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很多革命党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主张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而是基本上都走过了一条从改良到革命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在目睹自己的祖国被瓜分豆剖、蚕食鲸吞,人民被欺凌宰割,为了消除民族振兴的障碍,打开社会前进的通道,是在和平改良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之下,才最终被迫走上了以暴力推翻统治者、“迅速开发”“直接切除腐烂部分”“对君主制度以及和君主制度相适应的令人作呕的、卑鄙龌龊的、腐败不堪的、臭气熏天的种种设施让步最少和顾忌最少”的革命道路。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果断抛弃改良主张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呢?1 .弃医从政,立志救国1866年11月12日,孙中
2、山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出生。童年艰辛的生活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他曾多次说过,自己是苦力的儿子,自己也是苦力,是和穷人一起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对闭塞落后的翠亨村的生活越来越感到不满,特别希望像自己的哥哥孙眉一样到海外去闯一闯,但一直遭到父亲的阻拦。直到13岁时,孙中山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他跟随母亲来到檀香山(现夏威夷群岛),投奔哥哥孙眉,并在当地求学读书。1883年7月,已经成长为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17岁的孙中山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后,继续自己的学业。修完中学课程后,经过慎重的考虑,孙中山决定学习医科,将来成为谋国民健康的医生。为此,他先后在美国基督
3、教长老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学校、香港西医书院(现香港大学)学习。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学生生活,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孙中山自己曾经说过:“我之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他将香港的政治、社会情形与内地进行比较,深感内地的落后、清政府的无能,从而认识到非改革政治,社会无以求进步。以优异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孙中山曾先后开业行医于澳门、广州等地。但此时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让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救国比救人更加急迫,而要想救国就应该从“医国”入手,孙中山毅然决然弃医从政。2 .上书失败,思想觉悟如何“医国”?孙中山首先想到上书当时掌握清政府军政外
4、交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希望能说服这位“中国之俾斯麦”,采纳自己的意见,用和平的手段进行改良,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达到挽救国家的目的。1894年6月,孙中山怀揣着上李鸿章书北上天津,希望面见李鸿章,阐述自己的救国主张。在上书中,孙中山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把发展工业、教育当作“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孙中山的建议,更拒绝了孙中山见面的要求。上书失败,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后来曾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但经过现实的教育,方知“和平之法无
5、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残酷的现实使孙中山终于认识到“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的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也绝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期望当今的中国政府能在时代要求影响下自我革新,并接触欧洲文化,这等于希望农场的一头猪会对农业全神贯注并善于耕作”。类似孙中山这样一种思想转变的探索过程,在当时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仁人志士中间,有着相当的普遍意义。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极其腐朽和专制,使他们在对清王朝的绝望中走向革命。3 .创建革命团体,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894年10月,孙中山怀着革命的远大抱负,再次来到了自己少年时
6、期求学的檀香山。孙中山此次故地重游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联络当地的华侨,创立反清的革命团体。他到檀香山后,在自己的大哥、华侨商人孙眉的帮助下,深入华侨中开展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得到了部分华侨的同情和支持,成立反清革命团体的条件成熟。1894年11月,孙中山成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一兴中会,以“驱除靶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为了准备起义,孙中山领导会员进行了教练兵操和筹款募捐等活动。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国内,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成立分会,在会党和新军中发展会员。此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
7、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举国震惊,社会矛盾激化。孙中山认为起义的时机成熟,准备在重阳节发动起义。由于消息外露,兴中会的广州起义还没有来得及发动就被镇压。陆皓东等人英勇就义,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孙中山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一一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意义却不可低估,它不仅是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的起点,而且也使孙中山作为革命派的领袖开始引起社会注意。它还充分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从1895年到1900年,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艰难的时期,多次流亡海外,曾蒙难伦敦,辗转东瀛。孙中山在自传中坦言:“此五年
8、之间,实为革命进行最艰难困苦之时代也。盖予既遭失败,则国内之根据、个人之事业、活动之地位与夫十余年来所建立之革命基础,皆完全消失,而海外之鼓吹,又毫无效果。适于其时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作,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尤甚。当此之时,革命前途,黑暗无似,希望几绝。”既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一次起义的失败并不能阻止孙中山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决心。1900年春夏之际,山东、直隶兴起了反帝的义和团运动。孙中山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这就有了1900年10月的惠州起义。600多人于10月8日在惠州的三洲田起义,打死打伤清军70多人,初战告捷,并按计划向福州挺进,沿途会党和民众纷纷加入,一度曾达
9、3万多人。然而正当起义节节胜利之时,后方的补给不济,起义军终因弹尽粮绝就地解散,起义再次失败。惠州起义是孙中山亲自策划的一次重要的武装起义,也是他领导的多次起义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因此,起义尽管失败了,但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扩大了孙中山的影响,使他在广大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空前的威望。五年前的第一次起义失败时,孙中山甚至被人视为“乱臣贼子或“江洋大盗”。但惠州起义失败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称他为英雄好汉,同情、理解甚至支持革命的人不断增加,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就是:之前进行革命“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
10、。但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他说:“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状,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4 .建立资产阶级政党,阐释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不断发动反清起义的同时,不少爱国志土有感于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王朝的腐朽卖国,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特别是历史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其中包括陈天华、章炳麟、邹容、秋瑾、吴玉章等,当时吴玉章曾写下这样一首诗: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寻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离子情。
11、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年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
12、日知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随着各个革命团体的成立,孙中山感到革命团体活动分散,不能适应革命需要,有必要在各个革命团体联合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在征得其他革命团体的负责人同意后,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腿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
13、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辗转来到欧洲,考察那里的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实地观察、大量地阅读和与各国革命者的交流,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了升华,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十全十美的理想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不均、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导致社会运动仍时有发生。为了使将来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国家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孙中山认真思考,多有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
14、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这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雏形。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靶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
15、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