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特梭利感官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蒙特梭利感官教育.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浅谈蒙特梭利感官教育近年来,蒙特梭利教育在我国掀起了热潮。不少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参加了蒙特梭利教育的行列。当然,我也在这行列当中。参加了蒙特梭利专业教师培训之后,我才真正对蒙特梭利教育有了了解。下面是我对蒙氏教育中感官教育的个人了解:一、什么是感官教育?以系统的感观教具为依据,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的感官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从而为发展知觉和思维奠定基础。感官教育的内容包括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及嗅觉教育。二、感官教育分为二个阶段:蒙氏教学法是一整体教育,除了日常生活、感官教育、数学、科学文化五大领域之外,在这五大领域的经验获得中,
2、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与接触才有办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感官学习分为接受和认知。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进入大脑进行分析,形成刺激印象而被接收,帮助儿童形成基本概念,再返回至效应器,形成自学思考及研究探讨。三、感官教育的意义感觉或知觉分别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所获得的个别或整体属性的反映。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的,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因而感官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感官教育
3、有利于促进儿童个体心理的发展。(二)感官教育可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概念是进行智能活动的必要材料,因而感官教育是智能发展的基础。(三)感官教育可以完美儿童的人格。(四)感官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表达。四、感官教育的目的:直接目的:从生物学角度,0-3岁是儿童感觉的发展期,而3-6岁是感觉的形成期,所以在此阶段我们所强调的是把握机会,帮助儿童感官自然发展,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自我教育。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精确心理。精确的心理是蒙特梭利从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那里引用过来的。帕斯卡曾说,人的心理天生就是精确的,一切知识和进步都来自精确的观察。就象一门语言的结构是
4、其字母的发音和词语的排列规则所决定一样,人的心理结构基本上也是有序的。感官是我们和环境之间的接触点,心灵可以凭借感官经验变得极其灵巧,这种敏锐的辨别力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儿童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时代,必须对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时所必要的能力和方法。这是因为适应环境必须以观察为基础,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训练每个人变成一个观察家。感官教育还是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很多人对数学都有一种心理障碍,但是如果儿童的心理发展植根于感官教育基础之上,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进而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最终点站还会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发
5、展。任何人创造性的起点都是他们心理中的某些规则和精确的东西,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感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儿童人格的塑造和创造力的培养。间接目的: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一般人是难以离开社会群居生活而独立生存,那么幼儿期适当的感官来刺激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使他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五、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1 .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 .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3 .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4 .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5 .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官教育同读、写、算
6、等教育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6 .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7 .通过限制感官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 .提供教具的方法;9 .她在精心设计的训练感觉的教具和方法的运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独创性和相当的教育价值;10 .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来训练,使幼儿利用按顺序排列的刺激物来认识事物,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六、感官教具特征(一)蒙氏感官教具的科学性,解决了以往计算教具准备的单一、不变.绝对独立的难题。举例认知大小、高矮、粗细这一内容,在以往的分科教学的教具准备中,教师很难找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具,所准备的教具,往往
7、都是单一的、不可变的、绝对独立的三组物体。幼儿在认知过程中,所获得的讯息,是单一的,肤浅的,在这一领域中,事物的内在转化,是幼儿认知的盲点。反观蒙氏教具,却给了幼儿这样的一个讯息,大小、粗细。高矮,通过某种的排列组合,是可变的,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以彩色圆柱体为例,其中的红、绿、黄三组圆柱体,它们以底面积相等的重叠排列组合,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组合一一由粗到细的排列,使幼儿视觉上又眼前一亮:“原来它们又变成了由粗到细的排列,我又有了新发现!”这种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既使教师刻意地追求,充分地准备、也很难想象,很难解决的问题,在蒙氏教育中,幼儿通过蒙氏教具的操作,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就是
8、蒙氏教具的科学性。(二)蒙氏感官教具的系统性,解决了以往教具的片面出示、知识不连贯,幼儿边学边忘的难题。我记得在自己教过的“认识大小”这个内容后一段时间,班级中许多孩子都忘记了“相对”这个概念。我一次无意识地拿起当初用做教具的大皮球时,孩子们纷纷地喊:“大的皮球”,其实我身旁还有一只比它还大的皮球,孩于们却视而不见。我马上举起身旁的那个大皮球,他们又喊:“大的皮球!”“到底哪个大?”我让他们比较,他们指着大的皮球,肯定说:“这个大”。我问他们:“为什么喊那个是大皮球?”他们说:“那天(认识大小)它是大的。”我通过这件事认识到自己教具出示的片面性,而且知识不连贯,没有继续的延伸教育,才会出现今天
9、的尴尬,同时也反映出幼儿记忆的特征一一边学边忘。而蒙特梭利的认识大小,是通过最初的粉红塔到插座圆柱体C到彩色圆拄体(黄色),这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实际操作,系统的、变化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具片面、不连贯的缺点和幼儿边学边忘的难题。(三)蒙氏感官教具的趣味性,弥补了以往教具的缺乏神秘感,一看就懂的不足,使幼儿爱不释手,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教具,片面地追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限于集中教育和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出示的教具,都是些幼儿一看便知,一看就懂的东西,忽略了可延伸部分的教育。而真正的,能挖掘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具,很难在每一次教学中都出现。而蒙特梭利蒙氏感官教育却弥补了这
10、一点。还是以彩色圆柱体来说吧,它从简单的由大到小,由高到矮,由粗到细,到第四组有些难度的由粗矮到细高的排列。这是一组有趣的组合,它一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给了幼儿一种新的讯息粗而矮、细而高,有些逆反,很有趣;由此进行到大小、粗细、高矮三种组合排列或以底面积相同的一个新的由粗到细的排列,这又给了幼儿一种新的讯息一一内部的联系。有些互变、很有趣;同从欣赏的角度来认识它们排列一一三种纯色(红、绿、黄)精致、协和、很美、很有趣;如果它们再与插座圆柱体重新组合,又给幼儿一种建筑美、结构美、很有趣;这一系列的不断发现,让幼儿心里总有一种:“噢,原来还能这样”的感叹,就是蒙氏教具的趣味所在。它不断发现,不断更新的知识,丰富了幼儿的创造想象,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是以往教具不可比拟的。以上是我对蒙氏感官教育的粗略认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不断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将蒙特梭利教育发展得更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