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文明建设演讲稿.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以文明为基,铸时代风尚到底什么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或许如下故事能给出答案: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一根一万五千年前断裂而后愈合的股骨化石,骨主能在饮血茹毛、猛兽横行的原始社会存活下来,一定是有同伴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包括包扎伤口、投喂食物、驱赶野兽等。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过:文明的诞生并不是石器的使用,也不是文字的记载,而是人与人之间知道关爱与互助,才是文明的开始,才是文明真正的价值所在。让我们把目光投放到浩瀚如海的历史长河当中,沐浴古人的文明之光。世人皆知苏轼文采独步天下,为人洒脱不羁、快人快语,被同时代人喜爱亦易招人嫉恨。而背后默默付出的弟弟苏辙却秉节持重、老成练达。苏轼因乌台诗案
2、而银铛入狱,众人纷纷明哲保身而避之若浣,唯有苏辙秉明宋神宗写下了为兄轼下狱上书,愿用自身的官职以保苏轼性命。苏轼作诗一向旷达豪放,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写给弟弟的家书却是无限的温情与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苏辙则回: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同为唐宋八大家,苏家的兄弟之情与手足之恩点亮了文明的灯火,照亮大宋天地;“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在唐代,妻妾成群而又常年流连烟花之地的文人不在少数,诗圣杜甫却做到了从一而终,与妻子杨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杜甫为步仕途而拜求官,无奈政治黑暗,处处碰壁,曾一度以卖药维持生计。妻子杨氏出身书香门第而无世俗娇气,她勤俭持家,相夫教子,
3、即使田间劳作奔波亦任劳任怨。但好景不长,时逢安史之乱,杜甫被捕入狱,与妻儿分隔两地,生死难测,直至逃出生天,行至路中写下了千古名篇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字里行间既是对国破将亡的忧伤,更是对家妻幼儿的挂念。身处乱世,狼烟四起,众人生如草芥的年代,杜甫与杨氏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情感就如一条文明的丝带,舞动长安。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如今的沧海桑田,感受当代的文明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当地妇幼保健院几近坍塌之势,危急存亡之际,罗汉寺大开佛门,腾屋盖棚接纳了临盘的孕妇,并为她们煮米烹肉来补充身体营养,最终使得108个孩子安全地诞生到人间。在灾难结束的三年后,此108个孩子
4、的父母从孩子出生时的被子中各剪出一块布,做成了一件袈裟俸给了罗汉寺的方丈“素全法师”,这就是世人所称的“百衲衣”,容纳的都是无量的功德心,在灾祸来临的那一刻,见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互爱互助才是国人的文明力量;好几年前,外公在老家组织老兵聚会,我到场帮忙做事。只看七八个白发苍颜的老者围桌煮茶论道,忆往事,越千年,说到兴奋之处便喜不自禁,眉飞色舞,颇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气势。是呀,那是一起敬过礼,一起扛过枪,一起负过伤,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老战友呀,这份特殊的情感历久弥新。当时我为他们在外公手植的树木前拍了合照,如今斯人已逝,重游故地,大树已亭亭如盖,苍郁成荫,正如文明之力量。诗经中有一句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远古时代到如今社会,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光大,正是有了由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文明构筑的基础,才铸造了社会文明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