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XX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办学理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以“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二、组织措施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
2、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1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 .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3 .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三、课程开发范围与目标1 .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方面:一是学科拓展系列;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三是以“传统老游戏”为主的体育健身系列;四是文学艺术系列。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学校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3、等)。用半年的时间基本形成课程实施需要的一套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较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学生个性发展目标学会选择;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科学习计划。四、开发策略2 .统一共识,明确职责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
4、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作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3 .有的放矢,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
5、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限制: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在此基础上,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分阶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4 .注重实效,多元开发略五、开发流程1 .建立领导机构: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组成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
6、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2 .发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分析学生需求,学校办学思想和课程资源,制定校本课程规划。3 .申报:课程开发人员根据学校规划、需求和资源确定开课科目,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课程简介和课程开发方案。4 .审批:对开发人员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审批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5 .发布校本课程选课目录和课程简介:公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课目及教师名单,编制校本课程选课目录和课程简介,供学生选择。6 .选课:将校本课程选课目录和课程简介印发给学生,供学生了解每门校本课程的内容,以便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结合家长的意见进行选课。7 .确定开设课程:正式确定开课任课教师,组建教学班。8 .课程实施:任课教师撰写课程纲要、授课教案,记录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教师和学生均按常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和学习。9 .课程评价与激励六、实施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1 .对教师的评价2 .对学生的评价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