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肿瘤的关系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烟与肿瘤的关系健康教育.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吸烟与肿瘤的关系健康教育吸烟是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针对癌症,控烟被世界卫生组织确立为能够预防死亡的首项措施。同时,吸烟还可以导致包括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多种疾病。一、烟草成分烟草点燃时在产生的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多种物质具有致癌性。到2000年为止,卷烟中共发现69种致癌物,其中有H种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定为I类致癌物,包括多环芳烧、烟草特异性亚硝胺、1,3-丁二烯、氨基甲酸乙酯、氧化乙烯、锲、辂、镉、210Po.神和联胺。从来源上看,烟草致癌物的来源主要包括:(1)烟草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缺氧燃烧产生的致癌化合物;(2)烟草本身含有的月井、种、银、辂
2、、镉、铅等无机物;(3)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类化合物。二、吸烟与肿瘤(1)吸烟与肺癌。吸烟是导致肺癌的最常见原因,有研究表明,男性肺癌中有83%92%与吸烟有关,而女性中有57%80%o烟草中所含的多环芳煌和4-甲基亚硝胺-1-3-嗽咤基-1-丁酮(NNK)是重要的致癌物,其通过DNA加合物的形成而引起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的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失调,从而诱发肺癌等肿瘤。影响吸烟危险性的3项重要因素分别是每日吸烟量、烟龄、开始吸烟年龄,其中每日吸烟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吸烟没有安全水平,即使很小的吸烟量,也能导致肺癌危险性上升。肺癌包括多种组织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鳞癌、腺癌、大细
3、胞癌、小细胞癌。在吸烟引发肺癌发病出现的早期,鳞癌在吸烟者中最为常见,其次为小细胞癌,目前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吸烟者发生肺癌最主要的组织类型。肺癌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吸烟是发生肺癌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戒烟可以降低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而且研究也表明所有的烟草制品都包含有致癌物质,无论何种性质的卷烟降低肺癌危险性的效果远远不及戒烟的效果。(2)吸烟与口腔癌和咽癌。口腔和咽部作为与烟草、烟雾直接接触的部位,有害物质可以直接进入口腔黏膜上皮,破坏黏膜上皮,而且致癌物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的遗传物质,由于长期作用使上皮细胞的分化失去控制,发生癌变。一些研究提示口腔癌的复发与持续吸烟有关
4、,烟酒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3)吸烟与食管癌。吸烟一直被认为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高于戒烟者,而戒烟者高于不吸烟者。当吸烟的同时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可使发生食管癌危险性成倍上升。所以,控烟是食管癌防治中的重要策略。(4)吸烟与胰腺癌。吸烟是胰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般来说,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是从不吸烟者的2倍。因为胰腺癌的预后不良,所以预防吸烟和戒烟是减少胰腺癌的重要措施。(5)吸烟与膀胱癌和肾癌。由于烟草中的很多致癌物质需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肾和膀胱直接暴露在这些致癌因子和它们的代谢产物中。膀胱癌和肾癌危险度的大小与烟草的不同制品和类
5、型以及开始吸烟年龄、吸烟年限、吸烟量和吸烟深度等因素有关。(6)吸烟与胃癌。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生胃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L5倍,并随着每日吸烟量和吸烟年限的上升,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也在上升。吸烟可增加胃-十二指肠反流的机会,减少胃液和胰液的分泌,增加自由基的产生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同时减少了血清和血浆的B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水平,这些维生素对胃癌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吸烟可以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7)吸烟与急性白血病。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导致的死亡中,有12%58%可归因于吸烟,而烟草中含有苯和离子辐射,都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致病因素。(8)吸烟与宫颈癌。每日吸烟量上升和
6、吸烟年限的延长,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也有所上升。研究所示,吸烟者的宫颈分泌物中含有尼古丁、NNK等诱发突变的物质,而且吸烟者的宫颈活检中查到的DNA加合物的含量高于不吸烟者。同时,吸烟可以加速人乳头状病毒感染发生为宫颈癌的进程。(9)吸烟与其他肿瘤。目前的研究表明,吸烟与大肠癌、肝癌、成人脑部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不存在因果关系。三、被动吸烟与肿瘤吸烟可以引发多器官的肿瘤,被动吸烟者经常、长期吸入烟草烟雾后也能够引起癌症,是因为二手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已知的有毒物质,69种致癌物。已经被证实的是,被动吸烟导致肺癌机制和主动吸烟者相似,由于暴露剂量相对较低,导致肺癌的危险性小于吸烟者。四、戒烟方法肿瘤的控制首先是控烟,同时控烟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病。根据实际情况,控烟措施可归纳为:减少被动吸烟、减少新吸烟者以及促进吸烟者戒烟3个方面。(1)减少被动吸烟是指在指定区域内禁止和限制吸烟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法律。(2)减少新吸烟者的策略及措施,提高烟草制品的单位价格;通过传媒教育、学校教育等。(3)促进吸烟者戒烟,针对个体的戒烟干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基于心理社会学模式,强调自控能力,如阶段变化模型、自我效能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另一部分基于医学模式,强调控制戒烟后症状来促进戒烟成功,主要为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