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知识点总结.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难经也是我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理学专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或我国第一部辩证论。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辩证论治三个方面。3、气、血、精、津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L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3、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
2、特性:水曰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稠。五行的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第三章(藏象学说)L心:为君主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的系统连属为:,XE志为喜,在体和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2、肺:相傅之官,又称华盖或娇脏,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肺的系统连属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身,在液为涕。3、脾:仓縻之官,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脾气主升。脾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4、肝:将
3、军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条达情志),主藏血。肝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5、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肾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在液为唾。6、女子胞:主月经,主孕育胎儿。7、气的功能:推动作用(元气)温煦作用(阳气)防御作用(卫气)固摄作用(脾气或称中气)气化作用(肾气)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8、血的生成: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气与血的相互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
4、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9、体质的分类:1、阴阳平和体质2、偏阳体质3、偏阴体质第四章(病因病机)L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映(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病情转归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过度(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3、正邪相争: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邪气侵袭是发病
5、的重要条件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4、阴阳失调:阳胜则热,致实热证,阴虚则热,致虚热证;阴胜则寒,致实寒证,阳虚则寒,致虚寒证。当出现亡阴、亡阳,则是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疾病恶化,甚至死亡。5、气机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第五章(诊法述要)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全身望诊: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望色:常色、病色(青色:主寒、痛、淤血、惊风.赤色:主热。黄色:主湿、虚、黄疸。白色:主虚、寒、失血。黑色:主肾虚、水饮、淤血)望目:中医的五轮学说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即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眼属
6、肝、瞳仁属肾、眼睑属脾。望斑疹:斑为点大成片,平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疹为点小如栗,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望舌: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望舌质:红舌主热证,舌色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多为热迫血行,热邪炽盛,舌之血脉充盈所致。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静默懒言。3、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獭艮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J闲
7、,天花麻疹全占验。4、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5、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6、胀痛:疼痛伴有胀感者,为气滞所致。刺痛:痛如针刺刀割者,为淤血所致。绞痛:或为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或为阴寒之邪凝滞气机。隐痛: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重痛:常为湿邪困阻,气机不畅所致。酸痛:见于肢体多为湿阻,见于腰膝多属肾虚。冷痛:常因寒邪阻络或阳虚所致。灼痛:多因邪热亢盛。窜痛:或为气滞,或为风胜。7、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饥不欲食者,常为胃阴不足所致。8、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寸口诊法:
8、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脉候肾。指力为举、按、寻。平脉为胃、神、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如水上浮木,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主表证、虚证。沉脉: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主里证。迟脉:心动过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60次),特点是脉搏次数少,主寒证。数脉:心动过速,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特点脉搏次数多,主热证。第六章(辩证)1、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的纲领。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戈吩疾病的类别。2、寒证(冷、白、稀、润、
9、静、迟)热证(热、黄、赤、稠、燥、动)3、血虚证:面唇舌甲色淡,心悸肢麻,脉细无力(机体失去濡养)阴虚证:两颜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机体失润+虚热)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加甚(脏腑功能衰退)阳虚证:面色胱白,畏寒肢冷,乏力少气,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气虚证+虚寒)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1、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等的治疗总则。2、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3、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4、因时制宜
10、: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用寒远寒,用热远热)5、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原则。(少年慎补,老年慎泻)第一章(中药)L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2、慧仁:健脾祛湿。茵陈:利胆退黄。3、清热药的分类:清热泄火药(石膏、知母、桅子)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黄柏)清热解暑药(荷叶、菁蒿)清热明目药(决明子)清虑热药(银柴胡)4、三黄的不同功效:黄苓清上焦肺火;黄连清上焦心火,中焦胃火;黄柏清下焦肾火
11、。5、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作用。大黄:热结便秘的要药。附子:回阳救道的要药。香附:妇科调经的要药(妇科主帅),6、补益气药的分类:补气药(人参、黄茜)补血药(阿胶、当归)补阴药(麦冬、枸杞子)补阳药(鹿茸、冬虫夏草)7、熟地黄:补血调经。阿胶:补血的要药。第二章(方剂)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药。2、牵正散:治疗面瘫的常用方。消风散:主治风疹、湿疹。条香正气散:中暑常用方。茵陈蒿汤:湿热黄疸。龙胆泻肝汤:清肝胆实火。逍遥散:女性疏肝健脾的常用方。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基本方。生化汤:女性产后常用方。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肾气丸:补肾助阳。四神丸:五更泄泻。酸枣仁汤:血虚失眠。第三章(针灸学基础)长寿的要穴:足三里治疗腰痛的要穴:委中治疗内脏下垂的要穴:百会宽胸解郁的要穴刃宫中穴治疗失眠的要穴:神门祛湿的要穴:阴陵泉消百气的要穴:太冲治疗鼻炎的要穴:迎香穴活血化瘀的要穴:三阴交祛痰的要穴:丰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