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25963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6.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肛门直肠疾病.ppt(7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常见的有痔、肛裂、肛痈、肛瘘等,在古文献中统称为痔疮、痔瘘。直肠肛管疾病解剖生理概要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厘米,起自第三骶椎平面,沿骶骨凹向下向前,到尾骨尖又转向后,形成两个弯曲。肛管起于齿状线,下止肛门缘,长34厘米。肛管为皮肤所复盖,齿线下方有一光滑区,称痔环,其下界叫白线,位置相当于肛门内括约肌的下端,活体呈浅兰色,触诊有一浅沟。直肠内面观上段较窄,下段扩大成直肠壶腹。肌层内环外纵。粘膜较厚,在壶腹部有上、中、下三个横的半月形皱襞,叫直肠瓣(横皱襞)。直肠下段因括约肌收缩,粘膜成纵行皱襞,叫直肠柱也

2、叫肛柱,相邻两个直肠柱基底之间有半月形皱襞,叫做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粘膜形成口向上,底在下的袋状小窝,叫做肛窝(隐窝),深约35毫米,底部有肛腺开口,常积存粪便,容易感染,发生肛窦炎,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线,称为齿状线,成为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直肠内面观肛管直肠血液供应动脉有四支,即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两个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位于齿线以上的直肠粘膜下层内,扩张形成内痔。经肠系膜下静脉注入门静脉;直肠下静脉丛位于齿线以下的肛管皮肤下层,是外痔的发生部位。直接或经阴部内静脉流入髂内静脉。齿状线上下结

3、构部 位表层组织动脉供应静脉流向淋巴回流神经支配齿线以上粘膜 直肠上下动脉直肠上静脉流入门静脉腹主动脉周围及髂内淋巴结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齿线以下皮肤 肛管动脉直肠下静脉流入下腔静脉腹股沟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阴部内神经痛觉敏感齿状线齿状线上下的神经、血管分布肛管直肠环由外括约肌深部,直肠纵肌、内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所组成,起括约功能。肛门手术切断,可造成肛门失禁。直肠肛管周围间隙骨盆直肠间隙坐骨肛管间隙直肠后间隙肛门周围间隙间隙内充满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容易形成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直肠肛管检查体位:膝胸位病人双膝跪于检查床上,头胸部贴在床面、臀部抬高,两膝略分开。检查中最常用。左侧卧位向左侧卧,左腿

4、伸直,右髋膝关节各屈曲90度,必要时可垫高臀部1530度,适用于病重,年老体弱的病人。截石位仰卧屈起下肢并抬高外展,同时髋膝关节屈曲,肛肠手术常用体位。蹲位病人作大便姿势,向下用力摒气,适用于内痔脱出,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检查。肛门直肠检查体位检查步骤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及周围有无脱出物,外痔、瘘口、脓肿、肛裂等。直肠指诊又称肛指检查。应注意肠壁周围有无触痛、肿块、波动、狭窄等。在直肠前壁,男性可扪及前列腺,女性可触及子宫颈,手指抽出时,观察手套上有无血液、粘液。肛镜检查由深至浅观察直肠粘膜颜色,直肠瓣、有无溃疡、息肉、肿瘤、异物等,将肛镜慢慢往外退出,边退边观察直肠和齿线附近有无病变,如痔等。顺

5、时钟定位法记录。如检查时取截石位,则肛门后正中6点,前方中点为12点。肛门镜纤维或电子结肠镜检直肠癌 结肠癌克克隆隆病病肛肛瘘瘘病因病机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但常见的主要有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上述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如风多挟热、湿热相兼等。在病程中,有的为实证,有的为虚证,有的则为虚中夹实,所以在审证求因时,要进行全面分析。辨证 1辨症状 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 治疗1.内治 一般用于肛门直肠疾病的初期或不需手术治疗者,或伴有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及年老体衰不宜手术者。(1)清热凉血(2)清热利湿 (3)清热解毒(4)清热通腑 (5)活血化

6、瘀(6)补养气血 (7)生津润燥 (8)补中升陷2.外治 (1)薰洗法 (2)敷药法 (3)塞药法 (4)手术预防1、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2、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3、保持肛门清洁,防止擦伤。4、加强锻炼,采用提肛运动等加强肛门功能锻炼。5、积极治疗易引起痔瘘的高血压病、门静脉高压症、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肛门周围的疮、痈、肠道寄生虫病要及时检查与治疗,以防继发肛瘘、肛周湿疹等。痔痔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故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本病好发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儿童很少发生。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

7、痔。内内 痔痔 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肛门直肠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又称为母痔区,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均称为子痔。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兼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努责、妇女生育过多、腹腔瘕瘕,致血行不畅,血液瘀积,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诊断 1临床表现 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便秘 由于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分为三期。I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期痔核较大,大

8、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 或多或少。期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者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痔核脱出未能及时回纳,可因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而发生嵌顿。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指诊检查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结节,肛门镜下可见齿线上黏膜有结节突起,呈暗紫色或深红色。外痔外痔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其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其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由于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及其过程的不同,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

9、结缔组织外痔等。结缔组织外痔结缔组织外痔 结缔组织外痔是指急、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使肛门缘皱襞的皮肤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包括哨兵痔、赘皮外痔。肛门异物感为其主要症状。病因病机诊断 肛门边缘处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无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有异物感,常因染毒而肿胀,自觉疼痛,肿胀消失后,赘皮依然存在。若发生于截石位6、12点处的外痔,常由肛裂引起,又称哨兵痔或裂痔;若发于3、7、11点处的外痔,多伴有内痔;赘皮呈环形或形如花冠状的,多见于经产妇。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状线以下的痔外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在肛缘形成的柔软团块。以肛门坠胀不适

10、为主要症状。病因病机 多因、期内痔反复脱出,或经产、负重努力,腹压增加致筋脉横解,瘀结不散而成。诊断 发生在肛管或肛缘皮下,局部有椭圆形或长形肿物,触之柔软。便时或下蹲等致腹压增加时,肿物增大,并呈暗紫色,按之较硬,便后或按摩后肿物缩小变软。一般不疼痛,仅觉肛门部坠胀不适。若便后肿物不缩小,可致周围组织水肿而引起疼痛。有静脉曲张外痔的患者,多伴有内痔。血栓性外痔血栓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是指痔外静脉破裂出血,血积皮下而形成的血凝块。其特点是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血块。好发于膀胱截石位的3、9点处。病因病机 由于排便努挣或用力负重致肛缘痔外静脉破裂,离经之血瘀积皮下而成。诊断 肛门部突然剧烈

11、疼痛,肛缘皮下有一触痛性肿物,排便、坐下、行走甚至咳嗽等动作均可使疼痛加剧。检查时在肛缘皮肤表面有一暗紫色圆形硬结节,界限清楚,触按痛剧。有时经35天血块自行吸收,疼痛缓解而自愈。混混 合合 痔痔 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整体者。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最为多见。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病因病机 多因、期内痔反复脱出,或经产努力,腹压增加致筋脉横解,瘀结不散而成。诊断 内痔与外痔相连,无明显分界,括约肌间沟消失。用力排便或负重等致腹压增加,可一并扩大隆起。内痔部分较大者,常可脱出肛门外。治疗治疗 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1)内

12、治内治 风热肠燥证风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方药:脏连丸加减方药:脏连丸加减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药:补中益气汤(2)外治外治 薰洗法、外敷法、塞药法、枯痔法薰洗法、外敷法、塞药法、枯痔法(3)其他疗法其他疗法手术手术、治疗一般治疗:保持大便通畅,热水坐浴,肛管内用栓剂。血栓性外痔热敷、外

13、敷消炎止痛药,内痔脱出手法复位。硬化剂注射:适用一二期内痔。常用硬化剂有5%鱼肝油酸钠、5%石炭酸植物油等。胶圈套扎法:适用于一、二、三内痔。将特制胶圈套在痔根部,使痔缺血、坏死、脱落。注射疗法器械套扎法内痔胶圈套扎术手术疗法痔切除术 齿线上粘膜缝合,皮肤切口敞开。痔环状切除术 手术借助长812cm有炳软木园柱,插入肛门将痔拖出切除,间断缝合内外创缘。容易感染,术后需定期扩肛。外痔血栓剥离术 局麻放射状切开皮肤取栓,术后敞开伤口,换药至愈合。痔切除术PPH手术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因和分类病因:肛隐窝炎。少数:外伤、肛周皮肤感染。三阶段:肛隐窝炎肛管直肠周围炎脓肿分类:在肛门周围皮下的为肛旁皮下脓

14、肿;在肛门周围皮下的为肛旁皮下脓肿;在肛提肌以下肛旁间隙的,为坐骨直肠窝脓肿;在肛提肌以下肛旁间隙的,为坐骨直肠窝脓肿;在肛提肌以上直肠两侧,腹膜返折以下的为骨盆直在肛提肌以上直肠两侧,腹膜返折以下的为骨盆直肠脓肿;肠脓肿;在骶骨前直肠后两侧韧带之间的为直肠后窝脓肿。在骶骨前直肠后两侧韧带之间的为直肠后窝脓肿。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表现肛门周围脓肿局部持续性跳痛明显,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症状不明显,穿刺可确诊。脓肿穿破皮肤,形成外瘘或内瘘。坐骨直肠窝脓肿较常见。全身可发热,畏寒,局部呈持续性胀痛而逐渐加重为跳痛。检查肛周,有红肿、压痛,直肠指检有触痛、波动感,穿刺抽脓确诊。骨盆直肠窝脓肿位置

15、较深,全身症状更明显而局部症状轻。依靠穿刺抽脓确诊。其它:如直肠后窝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等,由于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显,诊断较困难。治疗未形成脓肿,非手术:抗菌药物热水坐浴局部理疗口服缓泻剂减轻排便时疼痛。脓肿确诊,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法:因脓肿部位不同而各异。表浅者局麻下进行,作肛门周围放射形切口。坐骨直肠窝脓肿部位较深,切口应距肛缘35厘米,呈弧形,术者手指进入脓腔分开间隔。骨盆直肠窝脓肿,穿刺定位,穿刺针引导下切开引流,或经直肠切开引流,低位的可在直视下进行,较高时需通过肛镜进行。中医治疗内治法:1.热毒蕴结:脓肿初发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 黄连解毒汤2.火毒炽盛:脓肿形成。清热解毒透脓透脓

16、散3.阴虚毒恋:脓肿溃破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外治法:初期:如意金黄散 虚证: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肛漏肛漏 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肛漏多是肛痈的后遗症。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直肠。病因病机 肛痈溃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劳久嗽,肺、脾、肾亏损,邪乘于下,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漏管久不收口,邪气留连,耗伤气血。西医学认为,肛瘘与肛周脓肿分别属于肛周间隙化脓性感染的两个病理阶段,急性期为肛周脓肿,慢性期即为肛瘘。诊断 1临床表现(1)肛漏的主要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但以成年人为多见。通常有肛痈反复发作史,并有自行溃破或曾作切开引流的病史。流脓 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漏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久之则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若过于疲劳,则脓水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外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