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与流脑疫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脑与流脑疫苗.ppt(2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 病原学病原学u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流行地域分布广,危害大,虽发现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u根据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将脑膜炎双球菌分为A、B、C、D、X、Y、Z、29E、W135、H、I、K、L13个血清群。我国流行株以A群为主,占90以上,但近年B、C、W135群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健康带菌者以B群为主。流行环节流行环节u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人为唯一宿主,仅人出现感染和发病。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u传播途径:病原菌借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本菌抵抗力很弱,体外难生存,故日常接触传播的机会很少。u易感人群:
2、普遍易感,3个月以上的婴儿即可发病。人群的易感性与免疫水平密切相关,在流行年或高流行地区流脑发病有向高年龄组移动的趋势。三间分布三间分布u地区分布:流脑发病分布广,遍及世界各洲。贫穷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非洲流行带发病率最高。我国属流脑高发区。u季节分布: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以往该病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7-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但实施免疫规划策略后,发病的季节性、周期性已被打破。u人群分布:我国流脑病例集中于15岁以下儿童(65),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月龄-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岁内儿童病死率高达30.8%,是平均病死率的3.3倍。u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的流脑病例,常出现流行和局部暴发。
3、非洲流脑流行带发病率在高峰时可达1000/10万。u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流脑流行严重,历史上曾发生5次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40310万,病死率为5.49。u1980年我国的A群流脑多糖疫苗获准应用,并逐步推广使用后,我国的流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90年后其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97年起小于0.5/10万)。0255075100125150175200225250275300325350375400425195019601970198019902000年份发病率/死亡率(/10万)0510152025病死率(%)发病率(/10万)死亡率(/10万)病死率(%)疫苗接种疫苗接种 1、发达国
4、家有成功的经验。u美国免疫实施顾问委员会推荐2-10岁儿童和55岁以上的老人使用流脑四价多糖疫苗;11-55岁人群推荐使用四价结合疫苗或多糖疫苗。u流脑控制很好的欧美国家大都弃用了单价多糖疫苗,而将多价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肺炎球菌病 HPV 甲肝疟疾 霍乱 戊肝 登革热 流脑(B)乙脑 腮腺炎 Y Y、W135W135)风疹 轮状病毒 水痘 季节性流感 伤寒 黄热病 世界卫生组织意见书 2008;83-1-16 2、流行菌群发生变迁。、流行菌群发生变迁。u20世纪50年代以前,A群是全球主要的流行菌群;50-80年代90%的病例由A、B、C群引起;之后亚非洲A群、美洲C群、欧洲B群为流行优势菌
5、群的分布被打破。u美国50年代以前流行A群(目前仅占1%左右);60年起转为B群;67年后又以C群为主;96年以后Y群又急剧增加(96-2001年间占21%);目前基本是B、C、Y群三分天下的局面。u非洲的流行菌群70年代由A群转为C群,80年代后又相继出现了W135和X群的流行。u2000年去麦加的朝圣者及其接触者中发生由W135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爆发,并传播和蔓延到索马里、新加坡、美国、沙特阿拉伯、荷兰、英国、法国、南斯拉夫等国家和地区。u2001年又在印度、贝林、布基洛法索、乍得、中非、喀麦隆、冈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爆发。u2002年印度等国又发生了局部爆发流行。WHO指出:
6、W135血清群脑膜炎球菌己经作为一种可能的流行菌株在“脑膜炎地带”国家出现。3 3、国际上已出现、国际上已出现W135W135群流脑的流行。群流脑的流行。u我国一直以A群为主要流行菌群,B、C、Y、W135群有散在病例报告。u2002年广西发现首例C群病例之后,四川、安徽、江苏、广东等省都出现了局部暴发,至2005年全国有24个省出现了C群流脑病例或流行。u2001年台湾省的流脑发病以B、W135、Y群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7.8%、26.0%、14.8%。2008年广东、广西首次发现了W135群流脑病例。u我国带菌率调查显示,健康带菌主要为B、C、Y、W135群,但对应的人群血清杀菌抗体水
7、平很低。深圳市对20052006年健康人群测定A、C、Y和W135群流脑抗体水平,A、C、Y、W135群流脑抗体平均水平中位数分别是4.07、2.31、1.35和1.75g/m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4%、57.1%、32.4%和41.8%,以u卫生部制订的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中要求结合疫情推广使用多价流脑疫苗。盟威克 期临床安全性研究共观察1398人,结果表明:接种反应轻微,偶有短暂低热,局部以红肿和疼痛为主,均为弱反应,可自行缓解。未发现明显的全身反应。经过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的对比观察,两者的中、轻度反应无明显差异。目前已使用了近1000万剂,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种疫苗
8、在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局部反应率的比较接种对象:2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使用方法:用0.6毫升注射水溶解后,上 臂三角肌皮下注射0.5毫升。在有在有A+C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研发苗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研发和推广和推广A A群群C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结合疫苗?载体蛋白载体蛋白细菌细菌 荚膜多糖 (胸腺非依赖抗原)A群C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 A群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盟纳康)的原理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盟纳康)的原理胸腺依赖抗原A+C群流脑多糖疫苗破类3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 u2岁以下免疫系统不成熟,对A+C群脑膜炎球菌
9、多糖疫苗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2岁以下u但2岁以下对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有 良好的免疫应答,能产生特异性lgG抗体,免疫效果持 久,重复接种可诱导回忆反应。00.20.40.60.811.21.41.61.820-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20042005发发病病率率(/10万万)年龄(岁)年龄(岁)20042005年全国流脑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年全国流脑不同年龄组发病率 临床观察1790人,结果证实:盟纳康异常反应轻微,发生率低,局部反应发生率均小于1。偶有低热,可自行恢复。目前已使用
10、了800多万剂,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安全性(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接种对象:接种对象:3 3月龄以上的婴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幼儿和儿童。使用方法:每次接种一瓶使用方法:每次接种一瓶0.5ml0.5ml,上臂三角肌肌肉注,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射。免疫接种程序年龄段基础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月龄-12月龄从3月龄开始免疫,间隔1个月1次,共免疫3次。35年后加强1次1岁-2岁初次免疫后间隔1个月再免疫1次,共免疫2次。无需加强3岁以上免疫1次无需加强可常年接种2岁以下: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免疫规划)、盟纳康3和6岁: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免疫规划)、盟威克7岁以上:盟威克 在发生流脑疫情时,尽可能进行病原血清分型鉴定,并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给密切接触者和易感人群应急接种。如在未知流行血清群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多价流脑疫苗开展应急接种。在“关于使用脑膜炎球菌疫苗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为有效地控制流脑疫情,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对易感人群开展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接种十分必要。同时,随着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替代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替代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将是一种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