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L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2 .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3 .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l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自体输血(autol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大量输血(
2、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4 .目标5 .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4. 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5. 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 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7. 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8. 工作程序9. 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
3、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10. 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
4、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1)输血必要性评估。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时评估为具有输血的必要性:患者的临床状况符合临床合理用血技术标准相关要求;无输血替代疗法或已实施的替代输血治疗不能及时有效纠正贫血和出凝血功能障碍;不输血可能影响患者预后。(2)具体输血需求评估。根据患者当前状况及预期的输血目的和输血效果评估需要输注的血液品种、输血次数、每次输血量等。(3)特殊输血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具有某些特殊情况而需要采取特殊的输血措施,相关说明详见特殊输血管理制度(SYS-ZD-31)o(4)输血治疗的急迫性评估。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选择适宜的紧急程度,详见急诊及紧急抢救用血管理制度(SYS-ZD-32)
5、o(5)输血反应评估。若患者有输血反应史,根据发生输血反应的具体原因评估本次输血发生输血反应的可能性,评估是否采取预防措施,如选择洗涤红细胞、滤除白细胞血液、辐照血液,或预防性用药等。(6)输血风险性评估。评估患者除了输血治疗的固有风险以外,是否还存在导致输血风险增大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6.2.2经充分评估后,制订对患者最适宜的输血治疗方案/术中备血方案,并将评估结果、输血/备血方案记入病历。6 .2.3将输血必要性/术中输血可能性的评估、拟实施的输血方案以及风险性评估充分告知患者,双方共同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输血治疗。7 .3输血后评价每次输血结束后,临床医师应及时评价输
6、血效果,将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入病历。(1)输血效果评价指标见附件2,输血效果以“有效”或“无效”描述。(2)对输血治疗无效患者需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输血方案,避免无效输血。预防或纠正无效输血的方案详见血液无效输注处理及控制方案(SYS-FA-03)o8 .注意事项进行输血前评估时,实验室指标较为客观,但不是决定是否输血的唯一参考指标,患者的贫血原因、心肺功能状况、基础疾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都是影响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9 .记录和报告8. 1记录(1)输血前评估记录详见输血治疗病程记录(示例)(SYS-ZD-20FJl)o(2)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详见输血治疗病程记录(示例)(SYS-ZD-20FJl)o9. 2报告无。10. 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2012-06-07.(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血和成分血使用(WS/T6232018).2018-09-026.(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科输血(WS/T6222018).2018-0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