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教育论文: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为防止学前幼儿初入小学随即产生不适应、不习惯等现象,避免其滋生出厌学、自卑、焦虑、抵触等心理问题,确保幼儿平稳度过“幼升小”阶段,为其今后健康成长、深度学习夯实有利基础。本文将以分析时下家长幼小衔接的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了系列现实可行的家园共育方法、幼小衔接策略。以期集结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教育力量,指导幼儿高质完成小学入学的准备工作,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幼小衔接”简单来讲就是幼儿自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比较而言,幼儿园、小学校园这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方法、课堂环境氛围、课程理论知识、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将影响幼儿良好的学习
2、态度、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身体、心理的平稳发育发展。对此,幼儿园应积极整合自身与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实施家园共育这一幼儿教育新模式,以互相协作、协同配合的新体系辅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新阶段,推动幼儿顺利迈向成长新征程。一、现阶段家长幼小衔接的认识误区(-)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一些家长奉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原则,忽视了幼儿学习最主要的习惯培养。导致幼儿升学后难以通过正当的学习习惯高效内化“进阶式”课程知识,甚至滋生出对学习的抵触、抗拒心理。(二)重物质准备,轻心理准备大众生活物资储备的不断丰厚,促使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盲目地为幼儿准备了各类电子学习设备、服装等,却忽略了对幼儿新环境转
3、变的心理引导。造成幼儿不愿接受新校园,在升学后与班集体格格不入。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培养幼儿向往小学,愿意长大的愿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园和家庭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五育并举,保持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家园共育措施(一)家园“幼小衔接”达成共识家长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幼小衔接工作完成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通过“家访”这一措施,了解幼儿现下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在家访工作结束后,不难发现各类家庭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如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全面满足其任性需要;
4、家长对幼儿持有放任自流的“散养”态度,忽视其内心真实诉求;家长对幼儿管教过于严厉,对其非打即骂等。通过与幼儿家长的平等对话,完成正确性教育理念的传递,统计分析家长在幼小衔接认识上的问题,计划开展有目的性的家长教育培训,进而为家园共育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定期召开“幼小衔接”专题会议。针对家长的热点、难点问题,幼儿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家长会”,系统了解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方法,做好幼儿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深化家长对幼儿幼小衔接阶段重要性的认识、理解,确保其可掌握该阶段的正当性育儿途径、方法。保障幼儿家长可与幼儿教师教育步调保持一致,促使二者可合作推进衔接教育工作。采集家长在教育
5、、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建议思考,并及时予以反馈解读,保证双方合作关系稳健、牢固,推动衔接工作有效落实。争取达成家、园、校三方的教育共识。邀请幼儿教育领域权威学者、校外辅导员为幼儿家长讲解教育问题,逐步增强其幼儿教育能力,确保其可成为合格、优秀的家长。幼儿园与地方小学学校加强交流,牵头承办家长与小学校长直接对话的大型“对话会”,向家长渗透新课改新指导、新理念,适时解答家长疑问,介绍最新的升学政策规定及新生管理要求,确认小学生的培养任务、学习目标等,通过多方的交流探讨,实现三方教育共识。(二)搭建家园沟通新桥梁在家园共育模式中,幼儿家长与幼儿园除了须行动一致外,还须为幼儿设定同样的学习、生活标准。在“
6、志同道合”的引领下,怀有相同信念,形成“默契”,才可牢固搭建双方间的交流互动桥梁,实现幼小衔接工作的圆满完成。具体措施有以下内容:一是针对性运用幼儿园“家园联系宣传栏二幼儿园可将幼小衔接的有关信息、近期活动内容部署等策划落实到“宣传栏”中。如宣传主题为“快乐上小学”,建议家长与幼儿共同了解小学生的作息时间,调整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规划时间的能力。在亲子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增进亲子感情,达成共识,这样承载实践小活动的家园共育方法,强化幼儿家长与幼儿园的共育意识,侧面提高其共育主观能动性,保证幼小衔接任务顺利完成。二是灵活应用高科技互联网。在科技领域近年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移动终端、互联网
7、已基本实现在我国的覆盖普及。对此,幼儿园可使用微信、QQ等平台,建立“家长交流群”。日常推送幼儿教育小技巧、家园共育新方法、幼小衔接新策略等信息,拓展家长对育儿的认知全面性。此外,“交流群”同样便于幼儿教师发布班级活动信息,并及时解答家长疑问,传递幼儿近期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为家长间的交流对话创造契机平台,协商讨论幼儿身体、心理发育现况。建立起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间的信任、友好、支持的合作关系,架起家园共育的情感交流桥梁,为协同完成幼小衔接目标筑牢基础。(三)提高家长教育参与度家长资源对家园共育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幼儿园发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任务为落脚点,确保其可亲自投身幼儿园举办的各类
8、亲子活动中,培养家长成为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可行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因幼儿家长的多元性职业、特长,所以其可成为家园共育中的特殊性教育资源。即邀请幼儿家长走进幼儿课堂,充当教师一职,为幼儿带去专业性的理论解说、技术操作、才艺表演等。例如幼儿家长职业为医护人员时,可为幼儿传授正确的用眼、坐姿习惯,保证幼儿可养成良好习惯,在小学生涯中保证身体健康;而当家长职业为科学教师时,则可为幼儿讲解部分简单的科学知识,培养其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促使其可在小学课堂中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探索任务。防止幼儿对小学新课程、新环境产生不适感,落实幼小衔接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亲子活动。
9、幼儿园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竞赛”等多样主题的实践活动,给予幼儿与家长亲密活动的机会,丰富幼儿经验阅历,加大家园教育合力。确保幼儿可在活动中塑造出集体主义、团结精神、互帮互助等优良品德素养,有益于其与小学新同学的友好相处,侧面化解幼儿初入小学的紧张感。三是开展优质教育方法分享会。幼儿园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幼儿的家长回园讲述上小学的体验,交流幼儿的心理特点,分享优质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家长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三、“幼小衔接”策略(一)身心准备:了解小学生生活,激发向往小学的愿幼儿园联系学区小学达成教育共识,为幼儿及其家长创建参观、了解小学校园、小学生活的平台。在参观小学活动开展前,幼儿园须向幼儿及其
10、家长发送调查问卷,围绕各个主题思考、提问,如上学及放学时间、校园基础设施情况、新学期学科课程内容等。通过小学校长、教师的细化介绍、问题解说以及参观操场、各个基础设施,观看小学生上课、学习佩戴红领巾等方式,多角度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体验小学校园学习的实践环节,辅助幼儿深度感知小学课堂活动。即书本摆放位置、课堂发言规范、课堂听课坐姿以及体育运动设施等。通过实践体验加大小学学校对幼儿的主观吸引力,激发幼儿产生做小学生的向往。并借此建立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可在课下有意识地锻炼机体协调性,提高身体素质。主动搭建成长的阶梯,能以积极、端正的升学态度、升学情感与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迎接幼小衔接的新
11、考验。(二)学习准备:关注学习品质,培养幼儿优质学习习惯在学前阶段,幼儿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倾听和提问的习惯,学习正确地表达和发言,主动的学习意识,即学习自主性、知识求知欲、问题思考深入性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克服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挑战创造前提条件。对此,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应精准定位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身份角色,即幼儿新想法的探究支持者,幼儿行为举止的细化观察者,深挖幼儿承载见解、问题传递出的特长及兴趣方向,着重引导幼儿在自发性的思考、观察、探究中寻求问题解答方法,掌握知识技能。协同家长共同制定阅读量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
12、惯,并树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寻求他人帮助、主动协助他人的思维意识,促进其综合素养能力逐步提高,筑牢其顺利过渡幼小衔接阶段的素质基础。(三)生活准备:调整作息,强化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幼儿须具备的生活能力较为多元,教师可将这些能力的培养、锻炼渗透于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点滴中。强调因材施教,确保幼儿个体素质能力可符合小学校园学习需要。而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及家长为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提供平台,培养幼儿生活技能。因“幼升小”对幼儿来讲是重大转折,可促其学习模式、作息时间、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且小学校园同样对幼儿生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使一些幼儿在步入小学校园后易衍生出较为强烈的不适感。对此,
13、幼儿教师应提前联系幼儿家长,调整幼儿“生物钟”,保证其在升学后顺利应对“早起、早睡”的问题;并辅助幼儿建立起对“十分钟”的认知,确保其可在小学课间10分钟内有序完成喝水、桌面整理、上厕所、询问教师问题等活动,精准安排“十分钟”须进行的项目事宜;为幼儿创建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引导其通过适量的家务感知劳动辛苦,培养出尊重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可主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着重关注幼儿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向其灌输“不要陌生人东西”“及时寻求警察叔叔帮助”等思想,落实安全教育。(四)社会准备:主动接受新环境,学做小学生在幼小衔接节点,“家园”应耐心引导幼儿接受、融入小学校园新环境,感知、顺应我国社会运转秩序,以我
14、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立起浓厚的民族情感,坚定的爱国心理。驱动幼儿可在小学校园成长、学习中摸索出自身追求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争做优秀小学生。教师可从心理疏导出发,耐心引导幼儿提高对小学校园的接受性。明确告知幼儿成长步伐的不可阻挡,完成人生发展阶段的过渡更迭才可收获更好的自己。教师还可针对性利用幼儿个性天性中喜爱玩乐的特点,向其渗透进入小学校园后,能重新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参与形式多元的大型集体活动,与新朋友共同愉快地度过小学阶段。其间,还可积累多样性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先进性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自身所学解答心中所思,通过拼搏奋斗实现心中理想。例如,教师可向幼儿提出“为什么大树叶子多为绿色
15、”“是什么交织构建出了互联网”“氧气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需要素”等问题,激发幼儿探究求知欲,向其解说这些专业知识均可在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中逐一了解,调动起幼儿对小学校园学习的向往。同时,家长还可向幼儿传递升入小学、进入社会的好处,使其健康发展。如在日常生活中偶遇警察执法时,家长即可向幼儿渗透执法为民、打击犯罪的社会责任,使幼儿建立起对警察职业的尊崇感、向往感,形成“成为人民警察”的追求理想,自主接纳小学校园新生活,并在其中认真学习,成为“追梦人”。由于幼儿升入小学后的社会角色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为确保幼儿可深刻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义务,家长及教师还应辅助幼儿建立起这种认知,指导其在日常生活、
16、学习中主动传递出对自身责任的理解。对此,“家园”可为幼儿搭建出实践体验平台,如亲自动手体会环卫人员工作艰辛,形成通过认真学习发明新科技代替环卫人员的新思考,或是参观红色基地树立爱国情怀,产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军校参军卫国的新思想等。促使幼儿产生对人生、社会的新感受、新认知,以饱满、热情的升学态度接受小学新生活,成为有梦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合格小学生。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校园作为实质属性完全不同的两个关键性教育阶段,当幼儿从幼儿园正式进入小学校园后,其角色、学习内容、生活习惯等方面将随即发生改变,部分幼儿可因初入小学难以适应、不能接受等产生抗拒上学、心理焦虑、情绪低落等消极性身心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成为其健康成长的制约。鉴于此,幼儿园应主动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沟通,并与其统一思想,协同构建出家园共育这种幼儿教育新格局,协作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保障幼儿可克服幼小衔接阶段中的客观挑战,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