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起源、演变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起源、演变和发展.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认知疗法的起源贝克的CBT理论源自(以精神分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实践,在此过程,他发现了病人的不合理信念在抑郁症中的核心作用。贝克从各种疾病的临床数据中识别了病人的特殊的认知因素,并且制定和测试了相应治疗措施,让这些临床观察变得系统化,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指南。贝克认为,制定连贯的概念框架要先于制定治疗策略,于是他发展了基于CBT的新病理学模型和治疗体系,其指导方针包括:1)构建一个与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全面的精神病理学理论;2)进行实证研究,对该理论进行验证;3)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治疗的有效性;4)这套理论和治疗原则可以系统地应用于一系列疾病,从最初的抑郁症,到自杀、焦虑症、恐惧症、惊
2、恐障碍、人格障碍、和药物滥用,并且能够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结构。认知模式的演变贝克的CBT理论结构部分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学认知革命的影响,尤其是乔治凯利(GeOrgeKelly)博士和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Ellis)博士的著作。基于认知的精神病理学认为人们的认知方法建立在信息处理模型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精神病理学的认知模型认为,由于个体对外部事件(externalevents)或内部刺激(internalstimuli)的处理存有偏见,因此扭曲了个体对其经验的建构,导致各种认知错误例如,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
3、ation)、选择性概括(selectiveabstraction)这些扭曲解释的背后是功能失调的信念,最终,这些信念被整合到相对持久的认知结构或图式中。当这些图式被外部事件、药物或内分泌因素激活时,它们往往会让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出现偏差,并产生特定疾病的典型认知内容。贝克的这套认知模型最初用来解释抑郁症的心理过程。他基于系统的临床观察,认为抑郁症的症状可以下的认知术语进行解释:人们对事件的偏见解释,可以归因于他们对自我、个人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三联征(negativecognitivetriad)的激活。当负性认知三联征被激被活后,抑郁症易感人群的各种功能失调的信念会让他们容易受到这种脆弱性
4、的特定生活事件的影响。例如,易患抑郁症的人有这样的信念:“如果我不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个人对重大失败或一系列失败的感知会激活负性认知三联征:对自我、个人世界和未来的消极表征。贝克认为,认知三联征的基础是一群功能失调的信念和假设。认知疗法治疗策略的演变贝克从其精神分析取向的临床经验中开发了CBT的治疗策略和概念。这些策略和概念包括,探索个体经验的意义(有意识的,而不是无意识的),识别其口头报告和行为中一致的主题,以及当前经验和过去经验的连接点(尤其是人格障碍)。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贝克认为,移情和病人幼年时期的早期经历在理解人格障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的重点在
5、于揭示过去隐藏的创伤,而CBT关注的重点在于当前问题,同时对那些可获得的(非无意识)的心理体验进行分析。这种区分为CBT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让治疗师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干预病人的症状,让操作过程更加具体,能够为每个疗程设定目标,向患者分配家庭作业。认知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内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公开展现的表面行为模式,这一点,和精神分析理论类似,但治疗过程更像是行为疗法。CBT治疗师需要通过足够的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患者的需要和病理结构水平。一般而言,那些较温和、阻抗程度较低的心理问题(如简单的抑郁、焦虑或恐慌发作)可分配给初级认知行为治疗师治疗。更复杂的轴I疾病或不伴随轴II的患者,需要经验丰富的CBT治疗师联合治疗。而对于最具挑战性的疾病,包括严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边缘人格障碍,由擅长该疾病的资深治疗师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