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日绝句》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夏日绝句教案课时目标1.学习夏日绝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关于李清照,你对她了解多少?指名交流,课件出示资料: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作多是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一一李清照,一
2、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初读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停顿。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3.全班齐读。【设计意图】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三、品悟诗情1 .品读第一、二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1)思考:你是怎如何理解“人
3、杰”和“鬼雄”的?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预设:人杰:人中豪杰;鬼雄:鬼魂中的英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气概吧!(2)指导朗读:读出男儿气概。过渡: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吧!2 .品读第三、四句诗。(1)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怀念项羽?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预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重点理解“思”字。学生齐读三、四句。(2)诗人为何如此怀念项羽?关于项羽你知道些什么?课件出示: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
4、自称“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3)再读诗句,师引导: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4)指导朗读:读出对项羽的崇敬、怀念之情。【设计意图】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意会、体味。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情景,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魅力。四、总结全诗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感
5、情。李清照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设计意图】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板书设计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夏论人生-说理借古讽今壮怀激烈寸死亦为鬼雄EJ_维f至今思项羽句L忆项羽-怀古1.不肯过江东教学反思1.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
6、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2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出塞一诗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边塞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孤寂、萧瑟的画面。4 .采用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划出古诗朗读的节奏,同时、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较远的资料,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不足之处: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一,表现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况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似是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得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有,由于时间紧,让学生带着感情诵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