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58570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一、教材特点分析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

2、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

3、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二、设计意图: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

4、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三、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四、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

5、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6、?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

7、来。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4、指导背诵。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从远处)传

8、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划线的部分留下括

9、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10、)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四)质疑,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五、板书:从远处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10、观潮(潮来时)再近些白浪翻滚越来越近浩浩荡荡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11、教学目的: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理

12、解课文3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一、导入。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学习课文3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学习作者边看、

13、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1、整体感知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自由朗读。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2、细读理解。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O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重点解决

14、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3、细品背诵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二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

15、“奇”。2、指名读。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一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一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三、深化总结。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3、齐读第一自然段。四、作业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O观天下奇观()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