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88900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第一张第一节的内容“正数和负数。我的说课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教学内容,2.教材分析,3.教学过程,4.板书设计,5评价分析。首先我们来看教学内容正数和负数选自人教版九年制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比如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收入300元和支出200元,零上6。C和零下4,向东30米和向西50米等等,它们不但意义相反,而且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

2、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己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力目标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情感目标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这样的:重点:能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并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师生即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

3、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本节课应着重采用“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尝试法。学法运用分组讨论法,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主获取数学知识,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制订以下教学流程:温故引新创设情境一一探求新知自主合作加深理解猜想验证巩固提高当堂训练一一拓展转化小结归纳一一学以致用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在男子Iio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个成绩打破了12.96的奥

4、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男子田径金牌零的突破.教师通过实际例子,简要说明前面已经学过的数,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吗?设计意图:回顾己学、引入新授2分析问题探求新知左图为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请讨论问题: 在表中你发现你还不很熟悉的数字了吗? 凭你的经验,你能解释这些陌生数字的意义吗? 请体验陌生的数字的用处再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这些陌生的数字 与同伴交流一下你从中获得的体验.设计意图:探索发现、揭示新知我们将前面带有“一的数叫负数,那么为什么要引入

5、负数?历史上,负数概念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可以使用负数去表示的现象,因此负数的引入确实是生活的实际需要,生活中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启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吗?3 .猜想验证、加深理解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4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引入三道例题,进行分析解答。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5 .小结归纳、拓展转化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问题2: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扩展转化6 .由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会布置几道作业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更好的消化吸收。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四板书设计1、情景问题2、猜想结论3、探求新知.4、本节内容归纳.五评价分析本节课,我通过六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操作、观察、获取新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