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4212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回穿越,四度寻“望”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穿越”情境的设置,理解怀古诗词的内容即古人如何怀古人、忆古事;2、以“望”字为线索,理解作者从“眺望”之景联系到“回望”历史的心绪思路;3、结合词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并补充作者相关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感悟作者“渴望”报国的热血与最终对朝廷“失望”的悲愤与讽剌之意。【教学重难点】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把握用典手法的妙处。一、激趣导入:怀古吟始导入:翻开语文书,我们进入的每一篇古文,古诗词,都是一次奇妙的穿越,与历史的对话,与古代文学的交流与共舞我们

2、所学的有哪些怀古诗呢?【预设】咸阳城东楼、登幽州台歌、过长沙贾谊宅、赤壁等现在,让我们开启穿越时空的门,去理解这短短56字的内容,领会它所诉说的情志。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提出字音疑问2、教师解惑,标注易错字词3、倾听范读,感受节奏音韵4、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词意三、理解词意,领悟情志:开启穿越之旅(一)一度穿越一一今人品辛词1、请根据题目,填写以下信息,获取穿越钥匙:穿越目标朝代(时间)穿越目标地点(空间)穿越所遇之人(人物)穿越所见之事(事件)【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解题2、你已到达目的地,词人此时正在请找出本词的题眼?【明确】“望”字。接下来的品读,我们将以“望”字

3、为线索,串起整首词的理解。【任务一】遥望山河,找寻“神州”朗读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提出疑问:许多怀古诗先写“临古地”之景,以景发语,如“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怀古),即先望后感。而辛弃疾开篇却直接发问:何处望神州?后一句才展开登高所见之景:满眼风光北固楼。为何如此?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由小组合作探究解答:1、作者先“问”后“望”,问了什么?又望见了什么?2、他的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3、尝试揣摩此处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此处问句发问形式的妙处,结合问句理解作者情感。【明确】1、问的是:何处望神州?即

4、哪里才看得到中原地区?望的是:满眼风光北固楼:满眼到处都是北固楼的风景。2、解释“神州”之意,指北方中原地区。北固楼,是位于如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山上。并出示地图加以解释。由此得知:北方中原地区北固楼。因此可知作者自相矛盾了。他的问题没有答案。可以说是答非所问,或者是有问无答。3、【补充背景】辛弃疾为山东北方人,而淮河以北的北方区域已被金兵占领。故乡已成他乡,是他已回不去的地方。因而此处的问句实际上是一种反问、一种感叹。是故乡不再,失地被侵的悲痛、痛心与叹惋,更饱含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与怀念。【任务二】俯望长江,流水滚滚朗读次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此时作者的

5、心绪由故国之思转移到眼前长江风光。学生头脑风暴,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借长江流水怀古咏史,是否似曾相识?有何作用?2、如何理解“悠悠”?【明确】1、让学生说出与借流水抒发感怀的诗句,谈其共同点,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一论语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咸阳城东楼许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念如娇赤壁怀古苏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一三国演义罗贯中师:悠悠和滚滚流对应,写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一句设问,一句陈述,一句思考,一句景色。教师:作者触景生情,那一片的唏嘘感慨啊,化作滚滚长江东逝水。共同点:借流水来抒发历史沧桑之感一一往事如

6、流水般不可逆转,朝代更迭,胜负输赢,一切如流水般逝去,一切已物是人非,抒发兴衰更替之感叹。(若时间不足,此处略讲,直接屏显相关诗句,朗读感悟,谈作用即可。)2、“悠悠”之意,怀古诗也常见,如:念天地之悠悠;白云千载空悠悠等。有指河流奔流不息,代指时间悠久永恒,也喻时世变迁,历史沧桑,以示作者思绪绵长悠远。(若时间不足,此处略讲,直接屏显相关诗句,朗读感悟,谈作用即可。)(二)再度穿越一一古人怀古事作者登上北固亭,思绪万千。大家进一步思考,北固亭这一地点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下临长江的地理位置,还有别的原因成为作者所登之地吗?引出主题【怀古】,因而进入第二次穿越。【任务三】回望历史,聚焦仲谋1、请朗

7、读词的下片,填写二度穿越的信息,打开穿越之门:穿越目标朝代(时间)穿越目标地点(空间)穿越所遇之人(人物)穿越所见之事(事件)2、穿越回去第一个遇见的人是谁?为什么?【明确】孙权。此处需联系学生所学知识,孙权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统领者,统辖东南江东地区(京口,吴国领地)3、这是一个怎样的孙权?从词中找寻信息并概括。【明确】“年少一一年轻气盛“万兜鎏”一一英勇善战,胸怀大志,运筹帷幄“坐断”一一年少有为,从容大度,有魄力、有胆识“战未休”一一征战不休,从未气馁,不曾低头屈服(补充史实:孙权19岁即继承父兄基业,统领一方。三国鼎立时期,与曹刘对峙。)此处指导朗读,读出什么情感?【明确】作者对孙权年少有

8、为,立下功绩的热烈歌颂与赞美。需读出气势与坚定。4、接着遇到了谁?为何是他/他们?【明确】“曹刘”,即曹操与刘备。【资料助读】(1)孙权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统领者,统辖东南江东地区(京口,吴国领地)(2)孙权19岁即继承父兄基业,统领一方。三国鼎立时期,与曹刘对峙。(3)关于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J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一代枭雄,统一北方中原地区,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声威不可一世Q刘备:以皇叔之名享誉天下,深得人心,占据川中要害之地,又有卧龙诸葛亮的辅佐,势力亦不可小觑。5、我们听到了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你可知语出何处?【明确】让

9、学生尝试发言,试探积累量。(补充史料: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行五六里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小组合作探究,引用曹操这句话,有何深意?“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行五六里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翻译: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

10、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潮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有一次曹操与孙权对垒,看到孙权将士威风凛凛,很有军威,孙权也是仪表堂堂,便很感慨地说:生儿子要生个孙权这样的啊!(生子当如孙仲谋),相比之下,刘表刘景升的儿子都是猪狗一般。仲谋是孙权的字,古人“字以表德”,所以称字表达仰慕和敬意。师:有人曾说:最高的赞誉不是来自上级或下属,而是来自与你相当的敌人。此处表面上写的是曹操对孙权气概的高度评价,对刘表这样的懦夫之轻视责骂。实际是作者借操之语,亦在怒骂和刘

11、表之流同样主降的南宋朝廷,不思北伐,只图苟安。寄予了深切的愤慨。(六)三度穿越一一反观悟情志【任务四】渴望统一,壮心不已1、品悟了词的内容,再从三国回到南宋,从南宋回到如今。你能否理解,南宋辛弃疾为何要引三国之古事,来盛赞孙权?能否从二人身上找到什么异同点?赞美孙权是因为孙权的一生和辛弃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权获得很多功绩,辛弃疾一生不顺。【方式】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表格出示一定补充资料,尝试归纳总结对比项及特征。【明确】补充一定信息,完善各自的答案:(I)外貌:二人皆有奇貌,是一世之奇才(2)青春:二人皆年少有为,有少年英雄之美名(补充辛“赤手捉叛贼”的故事)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

12、众中,如挟黄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选自洪迈稼轩记(3)结局:孙权完成家国基业,统领一方,得志昂扬;而辛弃疾师:赞美孙权是因为孙权的一生和辛弃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权获得很多功绩,辛弃疾一生不顺。【补充】播放关于辛的一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此人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他有才有志却不被重用的困境,即便遇挫仍矢志不渝,一生都在渴望家国统一的这样一位铁血英雄。【补充辛赤手捉叛贼”的故事】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集兔,

13、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稼轩记【翻译】齐地的贼寇张安国降金叛国,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如同抓住一只狡兔一般。(之后),命令部下束住马嘴,口中含箭,取道关西越过淮水(或:崎岖曲折向西直奔淮西),一天一夜没有吃一颗米,他的雄壮声势和英雄气概,(使)那些怯懦的人也因此振奋。圣明的天子召见他之后,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深深欣赏,受到重用,进入朝廷登上九卿的位置,曾到两道担任提刑使和按察使,四次率军开府。不久,赖文政发动叛

14、乱,势力从潭州逼近江西,两地为之震惊,(但)辛弃疾在谈笑之间就把叛军扫荡一空。【写作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当时作者已65岁。2、总结归纳:回到如今的课堂,你通过上述的学习,能否感悟到辛弃疾整首词要传递出来的哪些情感?【明确】对孙权之赞美;对南宋朝廷及主降派之讽刺;对北方被虏之仇恨;对失地不复,家国破碎之悲痛;对历史更替兴衰之感叹;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竟之伤感怅惘谈谈自己的感受:呼应本课主题一一三回穿越触其雄心壮志,四度寻望怎奈热血难凉!(四)拓展延伸:再登此亭,再悟稼轩1、作业布置:故地重游,再品辛词(1)三

15、年后,作者再次故地重游,挥笔写就另一怀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阅读,并尝试从用典、情志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分享你的结论。(2)联系所学辛词(丑奴儿破阵子及南乡子永遇乐,以“我看到了一位的辛弃疾”为主题,谈谈你对这位词豪的评价。2、再悟稼轩:课后读物推荐(1)金戈铁马辛弃疾赵晓岚,人民文学出版社(2)辛弃疾词选王兆鹏,商务印书馆(3)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2辛家弃疾的忧郁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深重的忧虑和一腔的悲愤,同时亦能感受到人生暮年生命的壮美。正是这种生命之美,“灿烂”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上空。66岁的辛弃疾,在写作永遇乐这首词时,已经处于人生的暮年,头发胡子都白了,背部也驼了,特别是在登临长江边上的北固亭,怀古追今,感慨万端,那种忧国忧民的悲戚之色,让人是那么的心疼,那么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和“廉颇老矣,尚能保否?,这两句不就是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写照吗?这不就是千百年来中华仁人志士们的伟大形象吗?他们的这种形象,虽然没有青春的靓丽,没有鲜艳的色彩,但却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壮美!结束语:辛弃疾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