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心理健康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小学心理健康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基于小学心理健康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当幼儿步入大班后,幼小衔接工作自然成为家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幼小衔接工作是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社会性适应、学习适应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更好地步入小学生活,做好入学前的多种准备,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优质的学习习惯,掌握应用学习工具的能力,让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进行无缝衔接,成为重要的学习整体,保证儿童身心得到健康、长久、稳定的发展。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准备,培养其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等能力,让其充满自信心,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一、调整儿童生活作息,构建开放性校园环境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多数小学一年级班级中都有
2、几个抗拒入学的学生,只是表现程度不同。对于这种现象,小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提高重视程度,主动联系这部分孩子的幼儿班主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分析孩子不适应小学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使其不再抗拒新环境。首先,应帮助儿童调整作息时间。小学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相比差距较大,在幼儿园时,幼儿的上学时间比较灵活,尽管因病请假,也不会产生过于严重的影响,也不会耽误一日活动和学习。但小学时期的课程安排相对紧凑,从晨读开始,一日中需要学习不同类型的文化课程知识,如果耽搁,将会让孩子落下很多课程。由此,幼儿园、小学教师以及家长需要密切沟通,利用好幼小衔接的阶段,共同帮助孩子调整作息
3、时间,使其拥有充足的睡眠,逐渐适应一日学习活动的变化,鼓励孩子按时到校,避免因早退、迟到、上课疲倦等产生紧张、难过等不良情绪,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作息变化。其次,小学一年级教师应积极走进幼儿园,观察、了解儿童在幼儿园中学习、生活的环境情况,并借助相关元素,构建与幼儿园班级环境相似的活动、学习环境,为儿童适应小学班级提供支撑,使班级环境更加亲切、熟悉,增加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使其入学焦虑得以缓解。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宽容、接纳环境当幼儿离开幼儿园,离开相处三年之久的幼儿教师时,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教师,心中难过不已,从而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幼小教师之间的配备差异比较大,原本的教师结构
4、也发生了变化,从“两教一保”变成了“正副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整体事务由三位教师共同负责,与孩子之间具有比较稳定的师生关系。而小学不同学科都配备了专业的教师,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与这些科任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与班主任的主要相处场所也是班级的课堂、就餐食堂等,师生相处的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所以,小学一年级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多包容、宽容、接纳孩子,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其展开沟通和交流,避免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同时,在此过程中,家长、教师应努力帮助儿童良好的伙伴、同伴关系,不能只将教育的眼光放在孩子适应学习等问题上
5、,而是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交往。在校园中,可以将一些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传授给孩子。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伙伴的游戏时,应鼓励孩子友好地与他人沟通,询问:“你们好,我可以参与你们的游戏吗?我们能一起玩耍吗?”或者让孩子关注其他活动,如果伙伴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可以适当地提供帮助,他人表现优异时,应毫不吝啬地赞美。三、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减缓儿童的不适心理状态幼儿园大班孩子步入小学校园后,其学习目标、内容、形式将会发生明显变化,教师、家长所提出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与幼儿园轻松、愉快的“无作业”氛围相比,小学生需要在课堂中更加专注、认真地听讲,并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幼
6、小衔接中的幼升小中,部分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时,家长、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采取哪种方式帮助孩子非常关键。正面、积极的影响将会成为孩子成长、学习的“助力”,而带有负面影响的方式将会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阻碍二由此,在入学初期,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可以带领孩子参观校园,放缓学习节奏,创新学习方式,加强体验式、游戏化等方面教学的落实,关注孩子的适应情况,疏导心理问题,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减少未知焦虑的产生。此外,应重点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针对性地给予提醒和鼓励,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当孩子主动完成任务时,教师、家长应鼓励、表扬,加强孩子的正确意识。有效建立家园校协同沟通、交流机制,搭建共同教育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和落实。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一年级教师,以及幼儿园大班教师,应主动与儿童家长取得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掌握不同学段儿童发生的变化,关注儿童内心状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缓升学坡度,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多理解、包容、尊重、鼓励儿童,尽量满足儿童的生长、学习、生活需求等,以此加强儿童、教师、家长相互之间的情感,对儿童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提出合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自然养成,让孩子顺利度过第一个关键的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