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立体化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立体化教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立体化教学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4.0时代,如何让现在的孩子适应未来的世界,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不是学霸,而是机器(人工智能)。在与机器竞争工作机会时,只有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能力的人才能取胜。而具备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凝练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以单元学习、高阶思维、思维外显为主要特征,在传统的讲授式、告诉式的课堂很难实现深度学习,这就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与之相匹配。在深入研究新课标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们创新提出了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立体
2、化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共包含五个教学环节:简约化导入、结构化整合、情境化训练、素养化提升和仿真化评价。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从知识内容的整合、学习过程的重构、学习评价的多元等几个维度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活动化、结构化、情景化和任务化。简约化导入。课堂导入有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情景导入、活动导入等多种形式,导入是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关联的引线。而直接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课堂导入是最简约精炼、最强有力的导入方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定海神针”,直奔主题式的课堂导入会大大缩短“引生入境”的时间,可谓省时高效。因此,确立恰
3、当的教学目标是设置课堂导入的首要关键。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学生获得的一般性发展都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了某些内容、参加了某种活动后所获得的提升与发展,也就是以学生的实际获得为教学目标。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学生课前的已知是什么”、“学生要掌握的未知是什么”,“从已知到未知的路径、桥梁与方法是什么。所以,课堂导入并不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在此之前的学情调研和目标确立更考验教师的“真本事二结构化整合。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单元是知识结构化的重要表现,单元主题教学是打通知识到素养的重要通道。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需要将零散
4、琐碎的“点知识”结构化为可迁移、可重构的“元知识”,进而组建起能够融会贯通的“网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跨章节、跨学段、甚至是跨学科的整合。也就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核心素养进阶发展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将内容单元整合成为学习单元。确定学习单元主要有四种思路:按照教材章节、按照学科素养、按照主题任务、按照真实情况下的学习任务。结构化整合在高三复习阶段更显优势:一是,在一轮复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六个月时间内将高中全程内容完全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梳理。因此,按照知识模块对复习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组合、综合、融合至关重要。二是,在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因顺应高考需要而设置的知识专题、能力专题、
5、方法专题、素养专题,都是很好的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的例子。经过结构化整合的元知识和网知识,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与积淀提供了“物质”保障。情境化训练。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成长从提高“解答试题的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转向提高“做事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是透过符号系统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他们只有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活动、体验,迁移、应用,才能将间接经验直接化,才能将知识活化。训练思维是情景化训练的关键任务,而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可视,则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误区,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要忙于“有答即评”,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延迟判断的思维外显策略更有利于学生
6、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一是让学生自我表述、自我分析,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辩论,三是教师的步步紧逼、连续追问。这些方法与途径能把学生的思维直观地呈现出来,为教师采用精准的训练策略、恰当的活动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教师而言,选择适合的情境素材,将“知识内容”转化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在团队协作的前提下,将情境素材选择与生活、生产,学科发展、科技前沿,思想道德要素进行有效链接。这样就会大大拓宽“情境”的覆盖面,提高“训练”的多样性。素养化提升。凝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
7、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含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学科育人功能,帮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二是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教师选择教学素材,形成学习任务的导航。它既体现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学目标),又蕴含在一堂课的过程(体验迁移),还凝练在一堂课的结尾(总结升华)。自2019年开始,中国
8、教育已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高考也由过去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蜕变为现在的素养立意。在当下的高三备考过程中,教师要瞄准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总结升华,把高考当作凝练学生核心素养的加速机、助推器。仿真化评价。教-学评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依据评价的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测试性和非测试性评价;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以持续性评价(多为形成性评价)为主,它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立体化评价。开展持续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随时了解学习目
9、标的达成情况,监测与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改进教学。持续性评价还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进行监测与调控:一是纵向的时间维度:学科素养发展的年级进阶水平,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看发展的增量;二是横向的学科维度,是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之间的比较。在高三备考阶段,使用最多的评价形式是具有诊断、形成、终结评价功能的测试性评价。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高考试题,考查的是在真实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考查的形式与内容有怎样的变化,高考终究会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因此,高三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积淀素养的同时,适当链接高考,用“高考真题”检验评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最高效的评价手段。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它也是一种优秀教师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深度学习的实施必须以深度教学为前提,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为深度教学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深度学习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必要保障。